□張家港市“三會”錦豐鎮分會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鎮患癌癥、白血病、尿毒癥、再生障礙性貧血、一二級肢體(智力、精神、視力)殘疾、器官移植后抗排異藥物治療、慢性重癥肝炎、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耐多藥肺結核、糖尿病合并嚴重并發癥等患者共有1119 名,其中多數未列入醫保救助范圍,由于醫藥費昂貴,出現了因病致貧狀況。錦豐鎮采取醫療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實行重點幫扶,取得了較好效果。
用足醫療救助政策。
根據《張家港市困難家庭大額醫療費用救助實施辦法》,錦豐鎮對“參保年度內個人自負醫療費用2 萬元以上且低于家庭收入”的,個人自負醫療費用,采用分段按比例救助、累計結算、最高封頂的辦法給予年度醫療救助,全鎮每年有30 人獲得了救助。根據《張家港市少年兒童大病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對本市戶籍18 周歲以下參加居民醫療保險和市級機關兒童統籌醫療的少年兒童,自付費用在3 萬元以上的家庭,實施醫療救助,全鎮每年有數十名兒童獲得救助。
多渠道臨時救助。
市慈善基金會、市福彩基金會,推出“血脈相連”“愛和你在一起”等公益慈善項目,針對特定患病對象給予救助,錦豐鎮每年有10 余名患者獲得一次性5000 元慈善救助。
錦豐鎮慈善會對大重病困難家庭實行臨時救助,年救助約1600 人次,發放救助金140萬元。
一是募集專項資金實行定向捐贈。浦項集團、沙洲電力、愛麗塑料等愛心單位定向捐贈,與部分特定大重病困難家庭實行結對幫扶,年幫扶金額50 萬元。
二是引入商業保險介入社會救助。錦豐鎮共有14 個村投保了“港城惠民團體意外/重大疾病補充保險”,投保金額按戶籍人口30 元/人計算,參保期內村民患重大疾病初診至病故,可獲得人均不少于9000 元的保險理賠,解決了部分重大疾病家庭的后顧之憂。
三是對低保、低保邊緣以外的大重病困難家庭實行普惠制慰問,近兩年來,合計慰問1973 人,發放慰問金215 萬元。
落實兜底保障長效救助措施。
錦豐鎮對符合條件的158 人實行大重疾病貧困家庭兜底保障措施。鎮里還通過“向困難群眾送溫暖”活動,給各類困難對象發放春節慰問金,標準逐年提高。近幾年來,共發放慰問金近百萬元。
自負醫療費用較高。
目前江蘇全省已建立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以及公益救助為主要內容的醫療保障體系,且醫保報銷目錄和支付范圍也在不斷擴充。但對于大重病,如白血病和器官移植,年平均費用達到33.6 萬元,個人支付部分超過13 萬元,絕大部分家庭難以承受。
自負醫療費用占家庭收入比例高。
2018 年張家港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849 元,大重病家庭一般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調查發現,未列入保障和醫療救助的961 名大重病患者中,年度自負醫療費用占家庭收入30%以上的有346 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案例屢見不鮮,大重病成為了錦豐鎮居民邁向幸福的“攔路虎”。
享受救助幫扶較少。
目前,市鎮兩級均出臺了一些針對大重病患者的救助政策和幫扶措施,但這些救助政策存在欠缺:一是救助門檻較高。符合《張家港市困難家庭大額醫療費用救助實施辦法》要求,錦豐鎮每年僅有30 人可獲得救助。符合《張家港市少年兒童大病醫療救助實施辦法》要求的救助對象,全鎮每年只有10 名左右兒童獲得救助。二是救助標準較低。全市實行“向困難群眾送溫暖”春節大慰問,向各類困難對象發放春節慰問金,雖逐年有所增加,但對于大重病家庭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救助力度不大。
農村醫療服務水平不高。
由于鄉鎮醫療水平有限,絕大部分患者均選擇去蘇州、上海、北京等一線大城市的醫療機構就診。因此,大重病患者很難享受到當地公共醫療服務。同時,高昂的醫療費、交通費、護理費、住宿費也進一步加劇了大重病家庭的醫療費用支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依然突出。
心理健康呈現下滑趨勢。
長期的病痛對于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庭都是一種巨大的折磨。調查發現,1119 名受調查者中80%以上的患者及家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對戰勝疾病的信心不足,對未來生活持悲觀的態度,反過來影響了正常的治療效果。
強化臨時救助和慈善救助力度。
一要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標準。根據具體病種及家庭收入,一人一策,確保最需要救助的家庭能夠及時得到救助。
二要不斷完善臨時救助程序。簡化救助流程,主動將救助資金送到大重病家庭手中。村級募集捐助資金,扣除市鎮兩級慈善會管理費外, 90%應返還各村用于大重病等臨時救助。
三要發放低收入家庭生活補助。對家庭收入在低保標準1.5倍、低保邊緣2.5 倍之內的大重病困難家庭及其他特殊困難家庭,按低保準入程序審核,定期發放生活補助,這樣可使全鎮每年新增約500 人享受生活補助。
推行第三方民生保障救助制度。
全面推廣“港城惠民團體意外/重大疾病補充保險”參與民生保障,保障30 種重大疾病的保費30 元/人/年。提高首次確診理賠、住院補助以及疾病身故一次性撫恤補助參保標準,實行快速理賠,以解燃眉之急。
切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目前,錦豐鎮擁有市第六人民醫院以及民營的澳洋醫院三興分院、合興醫院、華山醫院等醫療資源。要通過多種形式整合醫療資源,引進醫療人才,提升醫療水平。加大對錦豐地區的醫療機構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投入,完善補償機制,加快信息網絡化建設,增添先進的診療設備。
加強大重病家庭心理輔導。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專業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對全鎮大重病家庭開展心理輔導,重點培育一批本土大重病家庭心理干預的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通過開展小組交流、個案工作等服務,幫助病人建立戰勝病魔的信念,培養樂觀應對各種困難的心態。
加強社區康復建設。
將社區康復工作納入鎮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計劃,為大重病患者直接提供醫療康復服務。將社區康復納入社區服務工作內容,提供社區康復服務場所,培養康復服務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隊伍,做好康復服務。引進社會資本進入社區康復行業,引導優秀醫療機構投資康復行業。加快推進錦豐鎮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化運營,通過與專業養老護理機構的合作,提升養老護理服務水平。
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定期組織專場招聘會,積極收集空崗信息,開發一批就業援助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困難家庭人員,實行職業指導和托底安置,鼓勵和推薦他們到合適的崗位就業,實現就業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