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勇 ,李 杰 ,劉德虎
(1.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2.東營市水文局,山東 東營 257091)
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是《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是控制入河湖污染物總量、改善河湖水質、保障水安全的關鍵環節,也是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重要的環保職責。
東營市水資源包括當地水資源和客水資源。當地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受自然條件限制,當地水資源十分匱乏,年均僅有5.32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7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0.85億m3,主要集中在廣饒縣境內,其他地區地下水主要為咸水或微咸水,礦化度較高,利用率較低;客水資源主要包括黃河、小清河、支脈河等客水資源,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東營市配套工程正在建設,目前東營市80%以上的用水來自黃河。
解放前,東營地域在黃河以南僅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泥河子、陽河等山洪河道和支脈河,黃河以北僅有幾條黃河舊古道(挑河、刁口河、神仙溝、甜水溝、宋春榮溝等),排水體系很不健全。解放后,隨著打漁張灌區的興建和勝利油田的開發,人工開挖了一大批除澇、防洪河道,東營市范圍內的排水體系逐步完善。全市現行骨干排水河道30條(不含黃河。其中現有防洪功能河道8條,其余均為排澇河道),包括流域面積1萬hm2以上的河道26條和流域面積不足1萬hm2的城市規劃防洪河道4條,形成完整的排水體系。
東營市地表水功能區共劃分水功能一級區38個,其中黃河流域2個,淮河流域21個,海河流域15個;在36個一級開發利用區中劃分了51個水功能二級區,其中黃河流域1個、淮河流域29個、海河流域21個。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一大批企業應運而生。2013年東營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時,全市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達到31處;2017年開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活動中,經排查全市入河排污口達到52處,其中10處已關停或納網改排,剩余42處入河排污口中,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40處,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2處。42處現存入河排污口中,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達到22處,工業企業通過自建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直排的入河排污口18處,生活入河排污口2處。
在2017年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過程中,各縣區水利局在入河排污口排查過程中,把很多入河排口當做了入河排污口。由于東營原來排水體系很不健全,一遇暴雨便成災,當地人民為生產生活的需要,開挖了一些入河排口,東營的30條骨干河道中除8條防洪功能河道外,其余的也均為排澇河道,這些入河排口的出現也是歷史客觀原因造成的。為有效對入河排污口進行界定,東營市水利局召開了“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專題會議”,組織各縣區水利局人員學習入河排污口相關業務知識和各級文件精神,并對排查出的入河排污口進行甄別、核實。各縣區水利局對入河排污口信息及處置措施進行認證,并經縣區政府分管領導簽字后以正式文件上報。
東營市水利局起草了《東營市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方案》,經市政府辦公室同意后,以東政辦發明電〔2017〕35號《東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做好入河排污口設置監管工作的通知》印發,明確了入河排污口處置措施。
1)清理封堵。主要分為三種情況:未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以及未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的;影響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和膠東調水等水質安全,存在污染風險的;能夠就近接入污水處理廠而沒有接入的。
2)綜合整治。對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但已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設置的工業企業直排口和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改造,確保2018年12月31日前排水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3)規范管理。對通過環保部門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查、取得排污指標且排水口安裝水質監測設備的,按照《水法》《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規定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要求,進行入河排污口設置批復,并納入規范化管理。
1)嚴控入河水質。根據《東營市地表水功能區劃》,東營市水功能區中小清河東營開發利用區主要入河污染物指標COD和NH3-N是地表水Ⅳ類標準,即 COD<30 mg/L,NH3-N<1.5 mg/L;其他水功能區主要入河污染物指標COD和NH3-N是地表水Ⅴ類標準,即COD<40 mg/L,NH3-N<2.0 mg/L。
2)嚴守水功能區納污總量紅線。根據《東營市地表水功能區劃》測算成果,東營市地表水功能區COD和NH3-N的納污能力分別為14 549.13 t/a和718.36 t/a;淮河流域(包括小清河、支脈河、廣利河、溢洪河等)COD納污能力為10 994.41 t/a,NH3-N納污能力為545.25 t/a;海河流域(包括挑河、神仙溝、沾利河、太平河等)COD納污能力為3 554.72 t/a,NH3-N納污能力為173.11 t/a。
1)對入河排污口入河水質進行監督性監測。一年兩次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開展監督監測,監測時間為每年的5月和9月。入河排污口監測常規項目為:流量、水溫、pH值、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揮發酚、總磷和總氮共 8項,根據《水環境監測規范》(SL219-2013)的要求,每次連續監測2 d,每天取樣3次,取樣時間分別為17:00:00、24:00:00和次日8:00:00。為確保不受其他因素影響,每個排污口首次取樣時間務必為17:00:00,12次取樣樣品分別檢測。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由屬地各縣(區)水利局按照上述標準自行組織,監測成果報市局備案。
2)完善水功能區水質通報制度。根據水功能區水質檢測報告,對水質不達標水功能區,分析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的原因,及時向市政府報告,并提出初步治理意見。
3)加強入河排污口日常管理工作。一是認真開展河長巡河行動,建立巡河檔案,對在巡查中發現的問題交由屬地縣區水利局落實完善;二是對入河排污口數量進行動態化管理,及時發現未排查登記的入河排污口,并納入登記臺賬;三是市水利局組織各縣區水利局認真梳理轄區入河排污口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的落實情況,并對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交流。
市及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根據東營市嚴重依賴客水的水環境現狀,考慮區域的發展需要、排污區劃及水域限排總量的要求,開展化工集聚區和城區的規劃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規劃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的結論應作為城區發展和化工集聚區布局、調整和優化的重要依據。
1)化工集聚區的規劃入河排污口論證。對處于規劃和建設階段的化工集聚區應開展規劃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根據化工集聚區的發展規劃和入駐企業類型,擬定區內污水接管標準和園內污水處理廠工藝,并針對特征污染物提出限制要求。根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合理選擇入河排污口設置地點,一個園區只設置一個入河排污口,確定規劃排污總量和排污強度上限。
2)城區規劃入河排污口論證。城區總體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開展規劃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對廢污水產生量、污水處理設施分布、處理能力等因素進行整體考慮,結合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要求,科學設置入河排污口位置,合理確定入河排污口排放量上限,并制定可靠的預警和應急處置措施,確保供水安全。
一是對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監管排污項目,應明確提出廢污水處理工藝先進性的要求,嚴格限制污染物入河量和污染物種類,盡可能少排或零排。二是對于城鎮污水處理廠類項目,應明確污水構成及對區域減排的效果,重點關注處理工藝的可靠性和建設的合理性,并提出中水回用、提標升級等減少入河排放量的要求。三是對火力發電類項目,應甄別排水污染物類型,如果對受納水域存在水質污染和熱污染,其入河排污口設置應納入審批。
隨著東營市城鎮化的推進,大批污水處理廠隨之建立,并配套建設了人工濕地。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并經人工濕地凈化后,入河水質全指標基本達到或優于地表水V類水標準,但循環利用率低。在東營市水資源嚴重不足條件下,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顯得更加重要,通過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監督,定期調整用水控制總量和定額指標,完善年度水量分配和考核,加強用水和排水計量管理,鼓勵循環利用,控制污水排放,減少排污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