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

Sticking New Year pictures is one of Chinese customs to 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 New Year pictures which originated from folk arts have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due to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serving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ine arts and culture.
The origin of New Year pictures stems from human beings worship of nature and gods in ancient times. All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pictures in early tim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ollowing themes—driving away the evil spirits, keeping the house safe and welcoming the good future. With time passed by, it gradually transforms into a decoration art of Chinese New Year.
貼年畫,是中國人迎接農歷新年的一項傳統習俗。而年畫這種完全出自民間的藝術形式,也因其別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和意義非凡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中國傳統美術和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俗。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主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民間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年畫正式形成于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勃興對年畫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制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年畫的題材、風格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豐富。尤其是明朝中葉以后,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逐步成熟,木版年畫得到飛速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入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征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
年畫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和山東楊家埠。
其中,河南開封朱仙鎮年畫雖然在如今的名氣略遜,實則卻是誕生最早的年畫品類,堪稱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北宋定都汴京,即今日的開封,為朱仙鎮的年畫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當時,汴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擁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使供不應求的筆繪年畫轉向刻印,并且官辦與民辦作坊齊開,開封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很快便流布全國。朱仙鎮年畫影響了整個北方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構圖古樸、夸張、粗獷、威猛,色彩鮮明,以橙、綠、桃紅三色為主,手法簡潔、明快,極具北方鄉土味道。
天津的楊柳青鎮位于南北交通要道,隨著南運河的開通,其經濟日漸繁榮。到明代中后期,楊柳青初步產生了木版年畫藝術;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楊柳青年畫逐漸繁榮起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楊柳青年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響,半印半繪的加工工序使其更接近工筆重彩國畫,從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藝術風格。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自南宋臨安,是江南年畫的優秀代表。江南水印木刻版畫的繁盛,帶動了木版年畫的發展;而蘇州木版年畫在藝術技藝上還直接得益于明清兩代江南繁榮的文人書畫藝術。歷史、經濟、文化與藝術的原因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創造了與同時代其他地方木版年畫明顯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技藝。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同樣肇始于明、興盛于清。楊家埠年畫根植于民間,藝術風格和題材上都更趨近于鄉土原色的審美。其特點是線條粗放、造型簡括、色彩強烈,以豐富的想象力、概括、浪漫主義、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現主題,創造出不受自然約束的質樸又濃烈的畫面。
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寄托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等祈福迎財、驅災避邪的愿望,是中國“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