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與道德關系:辯證統一性。利益與道德在馬克思的倫理學上是辯證統一的。首先,利益是道德的基礎。人類社會生產勞動中所蘊含的物質利益關系是道德形成的根源,從而道德觀念決定于物質利益關系。“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1]”而本質上說,社會經濟關系可以同物質利益關系劃等號。因此這就表明道德的根基藏于物質利益關系中,這個結論我們通過考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道德活動現象就能夠輕易發現。原始社會中,生產力落后導致非常有限的技術條件,人們都是集體勞作,所有生產資料包括財產都是共有,勞動產品也是平均分配,人類同“敵人”也就是惡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這時團結互助、平等公有、自強無畏的道德觀念應運而生。之后簡單勞動工具的出現,使部落有了剩余的勞動產品,逐漸瓦解了原始社會的根基,慢慢形成了奴隸制社會,奴隸主不僅占有一切生產資料,而且相當殘酷的壓榨、剝削奴隸。這樣,與奴隸制社會經濟關系相適應的奴隸主個人利益的需要,貪婪無節制、極度自私并鄙視勞動的道德觀念隨之產生。封建社會中,最根本的社會制度是經濟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極其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個人的勞動生產作為十分有限,且人被分為三六九等,“忠孝禮義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儒家傳統道德思想統治了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個人私有財產作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社會基礎被賦予最大權威的保護,資本家一切活動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所以“唯利是圖”是其最根本的道德理念,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即“頌揚金的圣杯是自己最根本的生活原則的光輝體現”。最后說無產階級道德,其道德觀念完全服務于無產階級本身的利益,即革命斗爭的利益,是在同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的道德,集中表現為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精神,嚴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以及勇敢堅定、團結友愛等品德。
其次,道德對利益有反作用。一方面,道德自身獨有的職能服務于利益。所有階級社會中產生的階級道德,都為本階級更好的謀取階級利益而存在。舉例說來,封建社會中產生的道德,諸如封建禮教是為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這些特征下的資產階級道德也是為資產階級私人所有制歌功頌德的,它對資本家的利益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產階級的道德相比前兩者就像一汪清澈的泉水,集體主義、團結友愛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它代表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吹響了革命力量不斷壯大的號角,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所有從事社會各項生產活動的人們都存在一定的精神生活世界,他們的思想會受到來自社會的道德觀念影響,這種影響無論是好或壞都對社會勞動生產活動發生作用,進而關系到社會共同利益的達成。可見,道德利用無形的力量制約著勞動生產者的行為活動,再通過勞動生產率的變化,間接影響到社會利益的實現。
道德評價的標準:社會利益問題。道德評價是社會輿論體系的重要機制之一,道德評價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正常發展,而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憑借利益或者說是由利益串連起來的道德準則和規定。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長河中,階級社會中各個階級的利益有著很大的不同,乃至完全割裂對立,所以每個階級形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觀念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以至完全相反。就像在剝削階級的眼里,他們是無比鄙視勞動的,認為勞動是下賤的表現,站在勞動者的角度,勞動被看作是無上光榮的活動,是因為勞動生產提供了所有物質資料的來源。個人利益是否應該是一切活動的中心還是順從于集體利益成為資本家們和無產階級勞動者認識的分歧點。不難發現,所有階級社會的道德同樣打上了深刻的階級性烙印。而關于認可道德階級性,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道德評價是有自己的標準尺度的。馬克思在其倫理學和利益理論的闡述中論證,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個人的活動凡是有助于社會進步的就是符合道德標準的,相反,個人活動不利于社會進步的就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在這里,馬克思的相關理論既承認階級性在道德上的體現,同時也認為道德是具有繼承性的。
道德思維的影響因素:物質利益生活。物質生活是存在于利益的概念范圍中的,物質生活的優劣直接波及道德觀念的形成。古語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馬克思的利益理論經歷史證明,當人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時,會更多地愿意犧牲物質利益去追求精神利益,有利于增強人的道德覺悟,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全面提升社會中個人的素質水平;相反當人的物質生活資料匱乏時,會拼命追求物質利益上的存在感,而放棄對精神利益的追求,畢竟“衣食住行”是人得以延續生命的根本,這種情況下會相應減少人的道德覺悟,容易導致道德倫理上的腐敗。
總體來說,通過多年的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加強,各級單位及組織的重視,高校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和道德水準有明顯提高,能基本辨別個人與社會利益的關系,運用基本的方法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利益沖突問題。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起來,與此同時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如金錢至上觀,讀書無用論等等,如何更好地解決大學生們的困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地人生觀
、價值觀,使大學生們在正式踏入社會前滿懷熱忱而非踟躕不前,以馬克思利益道德觀的教育為指導的高校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辯證看待物質利益生活中的精神道德。據馬克思關于利益與道德的闡述,物質利益是精神道德產生的土壤,是追求更高層次精神道德的基礎,越豐富的物質利益生活,從積極地角度考慮,有利于人民精神層面的豐富和素質提升。但我國以往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利益往往和道德是割裂開來的,只有“大公無私”和“舍己為人”,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和團隊貢獻,忽視個人利益和個人精神需求,其實這樣反而不利于開展更深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易于淪為形式和應付。在現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生活,充分凸顯成就個人價值,成就自我的同時也是對集體作出貢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成就的。馬克思指出: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物質利益而單獨存在。我們不僅要教育學生“以大局為重”,也要教育學生懂得“力所能及”和重視“實現自我”。
道德對利益的反作用成就個人利益的豐富與發展。馬克思利益理論講求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人是社會中的人,當一個人具備良好的道德操守,有助于實現個人利益的追求與獲得,任何集體的利益都涉及個人利益,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即為集體利益。當代大學生不僅要鍛煉為集體奉獻的精神,也要在精神道德素質提高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有機統一。這當然是青年學生歷來面臨的一個困難。我們在教育大學生合理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維護社會集體利益,維護他人利益,實現個人和集體的“互利共贏”,更好地讓道德對利益的反作用成為集體和個人利益豐富和發展的積極手段。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重塑思想道德體系。當代大學生擁有良好的知識儲備基礎,獲取知識的渠道也相當豐富,無論是從移動終端還是傳統的電腦網絡終端,他們獲取的是更直觀、更迅速、更復雜的知識能量,如何讓這種能量成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不至于被不良信息誤導,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尤其重要。校園文化是高校學生進入高校的“第一感覺”,要充分運用馬克思利益道德思想,區別市場經濟物欲化對學生個人思想的精神侵蝕,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個人極端不良價值觀對校園文化的入侵。如充分利用網絡終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用高校學生習慣的方式進行漸進式教育,使學生慢慢產生歸屬感和信任感,使其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持。
參考文獻
[1]譚培文.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為核心價值的高校德育定位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7,11:10-1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1995:19.
(作者單位: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郵寄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機場路141號騰龍閣(吳昊宇收)
聯系電話:1868055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