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華
由“陜西現象”思考陜西高校存在的問題,回歸大學本質,促進陜西高校改革,真正地培養人才,真正能夠為陜西服務,實現陜西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真正解決“陜西現象”。
陜西作為資源、科技、教育、文化、生態和旅游優勢大省,應是一個經濟大省。然而,實際卻經濟發展滯后,科技大省,卻經濟小省、收入窮省,“人才輩出,江山依舊”。 2001年《關于“陜西現象”的思考》,2002年《西部開發中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進步的作用——“陜西現象”的幾點啟示》一文,首次提出“陜西現象”問題。《觀念滯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以陜西為例》,具體分析“陜西現象”。陜西省統計局總統計師楊永善,2003年發表《“陜西現象”值得關注》,系統全面分析“陜西現象”問題。當年10月他發表《陜西現象值得深思和關注》,被500多家報刊、網站轉載,引起全國廣泛關注和重大反響。2005年,第二屆陜西改革與發展論壇,專題研討“陜西現象”。徐德龍院士,發表《中國高等教育的“陜西現象”——由來、困惑和出路》,分析“陜西現象”的成因和困惑以及解決出路。
“陜西現象”的實質是陜西大學教育問題。陜西省教育大省,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延續下來。但進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后,許多省區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早已趕上并超過陜西。陜西甚至開始落后于安徽河北等省,綜合競爭爭實力減弱,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有所削弱。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缺乏區域特色。綜合類的大型院校數量少,院校設置重復,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甚至浪費。排名居前的專業都是偏向于航天航空和軍事類的專業,長久以來形成了重重工、輕輕工、重生產、輕管理、重理工、輕文法商的專業模式,財經政法、管理類專業比重更少,甚至沒有一所專業的經濟類大學,無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的支持和服務。
少數地區先進,邊遠地區薄弱貧窮,大部分地區發展滯后,區域差異較大。全省高校有71%集中在西安市,91%集中在關中地區,陜南、陜北只有5所高校,造成了高等教育二元結構,中心城市占有了主要的教育資源,周邊廣大的城鎮地區則教育資源貧乏。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區域集中化,陜南和陜北地區,人才凋零,經濟發展落后。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存量下降。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卻位居國內下位,教育結構和區域產業結構布局脫離,陜西培養人才、無法留住,人才流向沿海發達地區,人才和科技成果流失。
缺乏與企業的科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陜西雖擁有豐富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經濟體制滯后、觀念保守,科研成果應用弱,大多高校或是沒有能力進行科技研發創新,或者科研成果偏冷無法應用于國民生產。軍民分離,科研服務于國防軍事而非地方經濟社會建設。陜西科技資源豐富但分散,隸屬于不同的體系,科研機構和人員分散在不同的條線和區塊,科技資源很難共享,彼此缺少信息溝通和項目合作,資源共享存在體制、機制障礙,科學儀器設備、圖書文獻、數據資料等重復浪費,共享水平低,面向行業服務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開放程度不高,合力優勢很不明顯。隸屬中央的高校,與地方存在一定的脫節。國家在陜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形成的科技專利和知識產權,最終又回到國家層面,從國家擴散至全國。對全國科技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僅有極少部分科技成果留在陜西。
以國防系統為主,具有顯著的“嵌入性”特征的科教資源布局和管理體制,使得中央所屬科教資源主要完成系統內下達的縱向科研任務,缺乏為陜西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動性。中央所屬高校的研究項目和科研任務基本是由中央直接下派,陜西除了對這些高校有補貼之外,沒有充分利用這些高校所做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沒有形成具有針對性的配套產業與之配合,達到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的效果。沒有產業支撐,科研難以反應地方需求。陜西的科研成果一半以上被省外單位吸收、轉化,出現了“省內開花,省外結果”的局面。
在行業領域中具有創新和影響力的拔尖人才缺少;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很多,但從事技術創新實踐的人才非常缺少;人才的學術研究成果數量很多,但真正產品化的成果項目少;引進的高端人才數量很多,但留在科研生產一線的高層次人才很少;人才數量高于全國平均數,但人才貢獻率低于全國平均數;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數,但高技能人才低于全國平均數。
隨著經濟轉型任務的提出,大學教育問題凸顯出來,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質量要求推動大學改革,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
明確辦學層次、調整學科建設。研究型大學以研究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主要承擔國家的科技攻關項目,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應以具有一定理論和操作能力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學生為主,職業技術學校則主要培養實用的技術人才,成人高校等則要發揮繼續教育的特點,由此才能體現出辦學的整體優勢,發揮各類人才的效益,在經濟變革中保持較高的適應性,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充當重要角色。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資源優勢,重新調整各高校專業設置,在保有既有的優秀專業學科基礎上,通過優化全省高校的學科布局,建設一批文理交叉、新老交叉的新學科,設置符合陜西省發展需要的經濟管理、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能源轉化等專業,協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培養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緩解陜西地區人才流失的問題,促進人才“溢出效應”,體現出教育與經濟的正相關關系。
推進陜西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除了在西安等大中型城市發展一流重點大學之外,根據不同地市發展特點和需求,設立具有本地產業特點的普通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的專業人才,提高地市人口素質,由地市向鄉鎮發散知識和信息。
科技資源統籌為主線,將分散于院所、高校、企業圍墻內的設備、技術、信息,重新“排列組合”于科技資源統籌中心,開展開放共享服務。建立省、市、縣各級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創業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通過各級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處在上游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了一個展示科研成果獲得回報的平臺,促使其擁有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科研工作,處于下游的相關產業可以在這里挑選自己需要的最新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投入到產業市場中,獲得更豐厚的市場利潤。
面向社會,面向實踐,面向市場,從市場需求和發展上選題立項,為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提高生產力,創造財富,極大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創造美好生活。了解最新學術動態,掌握科學前沿、科技信息及學科前沿,在研究成果綜合集成的基礎上再創新。科研院所的成果向地方轉化,發揮科技成果的“溢出”效應。
參考文獻
[1]方方.析“陜西現象”——關于陜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考.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4.
[2]高全成,傅岳瑛.陜西高等教育的特征及發展對策.科技與教育,2002.2.
[3]周奔波,李娟娟,楊淑琴.陜西高等教育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中國冶金教育,2003.5.
[4]李承明.破解“陜西現象.西部大開發.2016.10.
[5]周勵.落后的癥結.西部大開發.2011.8.
[6]廖遜.反思“陜西現象”[N].西部時報.2011.8.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陜西高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研究(14JK1237)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