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
部編語文教材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和清晰的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語文要素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教學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將圍繞如何“關注習得,落實語文要素”這一主題,從關注內容的習得、關注方法的習得、關注習慣的習得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教什么”是老師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教師解讀文本最好經歷“教師——學生”的角色轉換,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讓孩子們來讀這個文本,哪些地方是他們自己可以讀懂的?估計他們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師能發(fā)現文本的獨特性,能理解文本的內在聯(lián)系,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葡萄溝》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學期的一篇課文,主要介紹了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開篇介紹那里出產很多水果,點出“人們最喜愛葡萄”,接著重點介紹葡萄品種多、顏色鮮、味道甜、產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最后一節(jié)只有一句話“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概括全文,抒發(fā)了作者對葡萄的贊美之情。
教學第一段“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那里出產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時,學生先朗讀第一節(jié),感受到葡萄溝出產的水果很多,質疑“葡萄溝為什么不叫水果溝?而叫“葡萄溝”呢?”后自主探究,抓住“到了八九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這句體會——原來,人們“最”喜愛葡萄呀!我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聚焦“最喜愛”一詞,并相機簡介葡萄溝特殊的地理位置,了解那里為什么生產的葡萄最好、最多,理解“葡萄溝”就水到渠成了。
我相機介紹:小朋友,葡萄溝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由于光照時間長,這里的水果長得非常好,尤其是葡萄,特別甜,是全世界產量最多、名氣最大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就叫——“葡萄溝”。學生初步感受到課文中心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所表達的對葡萄溝的喜愛和贊美。
學生能夠讀得懂的,老師不教;學生自學能學得會的,老師也不教。只在學生迷茫、不解時,教師先“引”再“扶”,最后還是學生自己去探究發(fā)現,自主解決疑問。
課后練習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文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整體。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每個單元語文學習的目標都十分清晰地在教材的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加以呈現。[1]在教學時,教師應深刻解讀課后練習的編排意圖,合理利用課后練習確定教學內容,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葡萄溝》課后習題第二題“你喜歡葡萄溝嗎?說說理由。”本課教學內容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因此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喜歡葡萄溝的葡萄嗎?說說理由。下節(jié)課再讓學生說一說“除了葡萄,你還喜歡葡萄溝的什么?說說理由。”學生就會自然地將目光再轉向葡萄干和老鄉(xiāng),這樣課后習題第二題的題目就在兩課時里分流了。

再如課后練習“讀讀下面的句子,照樣子寫一寫。”通過朗讀感悟“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讓學生將目光聚焦文本的表達方式用“有什么怎么樣”的句式把葡萄長得好寫得很具體,再將課后練習三的題目巧妙植入課堂,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讓學生學習文本的表達方式,進行言語實踐。
學生有的從花的顏色來說的“姹紫嫣紅,美麗極了”“色彩繽紛,非常好看”“五顏六色,好看極了”還有的從花的味道“芳香撲鼻,讓人陶醉”或姿態(tài)“千姿百態(tài),美麗極了”。說到課外活動時,學生已習得這種言語表達形式,如“孩子們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打籃球、踢足球、做游戲,處處歡聲笑語,熱鬧極了。”
“五光十色”一詞的理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文中的泡泡語提示,為學生提供了理解提供了有效途徑。

生:我從“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看出葡萄的多和好。
師:顏色可真多啊!說明葡萄的品種也——多。
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是——顏色多。表示顏色多的詞語還有很多呢?你還知道哪些?
生:五彩繽紛、色色俱全、色彩斑斕……
師:猜一猜“五光十色”的葡萄是什么樣子呢?(出示”五光十色”的葡萄圖)這就是五光十色”的葡萄。不僅顏色好,還有光澤呢!來讀一讀這“五光十色”的葡萄吧!
五光十色的葡萄是什么樣子的呢?出示五光十色葡萄圖片,喚醒詞語積累:五顏六色、色色俱全。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因此在備課時,要樹立單元統(tǒng)整意識,吃準單元目標,在整個單元的課文教學中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語文課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語文,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包括讀書方法、識字方法、概括方法和理解詞語的方法。
溫淑敏教授在培訓時強調:授之以漁,要教給讀書方法。教學伊始,我們讓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一方面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對文本的脈絡進行梳理,培養(yǎng)學生初步建構結構意識,緊接著進行段落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品讀文本,領悟文本內容,體會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
重視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關注“利”、“梨”的讀音,回憶形聲字的特點,自主探究,發(fā)現“枝、釘、城、味”的讀音。多音字的教學除了落實課后練習,還聯(lián)系了語文學習園地(六)中多音字的學習方法:可以根據詞語的意思判斷多音字的讀音。
讓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嘗試說說每一自然段的意思,一方面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對文本的脈絡進行梳理,培養(yǎng)學生初步建構結構意識,緊接著進行段落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用一句話夸夸葡萄溝。你喜歡葡萄溝的葡萄嗎?說說理由。”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獲得對文本整體感知。
課標指出,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文中詞句的意思”,這里設計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含義。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那人們最喜愛的葡萄究竟什么樣子呢?請小朋友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讀完后想一想:你喜歡葡萄溝的葡萄嗎?說說理由。”學生讀了文中句子“葡萄種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感受到葡萄溝的葡萄“多”“好”,我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從哪里看出葡萄溝的葡萄多和好呢?”學生抓住“茂密”“一個個”“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詞語暢談感受,再次朗讀感受“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再如教學“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通過圖片對比,讓學生理解“一大串”;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的含義。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山坡”“梯田”“涼棚”的含義;通過動作演示、動手實踐等方法,了解“搭起”等詞的含義,將認識漢字、理解詞語含義、朗讀指導有機融合在一起。
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習慣、寫字習慣、讀書習慣、語言積累習慣。只有習慣了,才能成自然。當學生將習慣內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去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實踐,從而真正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部編教材的到來,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頒行,讓我們站在了新時代語文教學的起點上。[2]以文本為依托,以課后練習為抓手,心中有方向,眼中有學生,從習得中,才能不斷落實語文要素,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劉荔.教材資源莫忽視——例談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有效使用[J].小學教學研究, 2017(10):18.
[2] 宋運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操作性表達——從“蒼蠅與蚊子”一課教學談起[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9(1):45.
(作者單位:淮安市洪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