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曉
你屬于哪座城?你的青春要在哪里度過?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大學幾年的生活,而愛上、惋惜、遺忘一座城市。對很多人來說,讀大學是成年以前出過的一趟距離最長的遠門。
讀大學之前,我們腦子里留存得最多的是小時候的生活,有甜有酸,有出門兩步就能走到的玩伴的家,有一同半夜翻墻去網吧通宵的哥們兒。而到了大學,我們談論更多的是大學所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有哪些好吃的地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今天哪里又發生了怎樣的新鮮事兒。在漫長的大學歲月里,一個陌生的城市就在一年又一年的點滴磨合中,變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
所以,選擇去哪個城市讀大學,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不是二選一的投票站隊,不是為未來下賭注,甚至不是選擇更好的生活圖景,而是在社會化初期,對自己傾向的生活方式、堅守的人生信條和價值使命進行落地實踐。
所以,不得不提及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你(我)是誰?你(我)想要什么?你(我)為什么而活著?搞清楚這些,選擇才有意義,才是正當的。
鼓勵小學、初中、高中都在本地的同學,勇敢選擇外地吧,不是因為你能夠看到外面世界的五彩絢爛,而是讓你在外面生活過后明白:還是家里好。
開玩笑的。
其實是因為,你在四五線城市,和在二三線城市,或者一線城市,看到的是三個不同的世界,走在路上的人、穿行的商業街、天空中彌散的思想都是天差地別的。你選擇的是在某個城市的某個大學的某個專業,而不是那個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宿舍。
一個人的見識是怎么來的?很多時候,是靠沖突感來獲得的,是靠接觸眾多異質感的東西摩晤到的,新奇事物給予你的體驗感會不斷拓展你的眼界。
一個上海人一輩子待在上海也不見得能長多少見識。因為他從未走出自己熟悉的環境,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甚至因為沒有對比,他其實都不知道上海好在什么地方。世界很大,你應該趁著上大學的機會走出去看看,否則你都不知道豆花還可以咸著吃、饅頭面條也能當飯吃。
所以,如果你在南方,就去北方上大學吧;你在北方,就去南方上大學吧;你在山里,就去海邊上大學吧;你在海邊,就去看得到山的地方上大學吧。
不要被大城市表面的光鮮浮華俘獲,覺得身在大城市就是牛氣;不要被小城市表面的相親相愛誘惑,覺得留在小城市就是孝順;
但是啊,也不要因為大城市的擁擠忙碌而厭倦鄙夷,亦不要因為小城市的安逸靜好而內疚自責。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看別人,專心走一條自己的路,會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