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紅 尹志勇 范亞青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城市的高速發展,使得城市用地逐漸擁擠,許多舊城區受其影響,也加入到城市設計的改造中。歷史地段是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者,其發展過程中的保護規劃,也越來越受到注重。許多歷史地段存在建筑文化缺失、建筑布局混亂、歷史脈絡被破壞、公共環境惡劣、公共設施缺乏等問題。目前各城市尚未發展的城市歷史地段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現在的生活方式,無法與高速發展的城市生活相匹配。為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的需求以及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延續,現階段城市歷史地段的保護與規劃已勢在必行。
物質空間一直都屬于城市設計研究對象,城市設計的物質空間包含空間內的建筑、交通場所、開放的公共空間以及這些空間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空間環境。物質空間在具備設計的藝術性的同時,還應具備空間環境的人文性。城市歷史地段在性質上屬于傳統物質空間,其空間性質是隨著城市發展不斷積累的結果,是各歷史時期文化積淀的現實反映。傳統的物質空間映射了城市文化的發展史,具有建筑、歷史、文化等各種方面不同尋常的意義,其藝術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城市中的歷史地段往往保存著一個城市特定時期的歷史風貌,是城市記憶的載體。在記錄過去的同時,歷史地段還見證著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立足于城市設計的角度對歷史地段進行設計與規劃時,不僅要關注它的建筑、景觀文化空間和其歷史形成過程,還應對其空間內的建筑尺度、空間類型、立面風格等細部進行規劃。著名文化遺產保護者阮儀三指出,“歷史地段保護的核心是它的整體歷史風貌”。因此,城市設計對歷史地段這一特定的物質空間,應從地段的歷史肌理、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形式、景觀特色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多方面進行研究。
在城市設計中人文環境是實際過程中另一個主要關注的方向,與物質空間相對,人文環境更關注設計中所涉及到的精神層次。無形的人文環境反映了歷史地段內居民的文化理念、生活狀態、風俗習慣等。歷史地段中的歷史人文環境,隨著城市文化的發展逐漸累積,并隨著時間的發酵逐漸根深蒂固。對地段中傳統人文環境的深入挖掘,在設計中加入人文環境的理念,有利于歷史地段傳統風貌的再現。
文化特征與地域性是緊密相關的,受歷史環境的影響,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風格。歷史地段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其悠久的歷史,其文化層次的積淀對后世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地段中保存著的精美的建筑,渾然天成的景色空間以及古巷中獨特的人文環境,包含著珍貴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物質空間承載了歷史地段的人文環境,而人文環境的營造則是基于物質空間的多樣性。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在設計規劃過程中將物質空間與人文環境相結合,激發市民對所在地域的認同感。
目前多數尚未發展的歷史地段面臨著房屋破落,傳統建筑年久失修等問題,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城市環境嚴重脫節,出于生活的需要,有些居民私搭亂建,對所在區域的歷史文脈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長久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與文化空間逐步衰敗,地段中的歷史文化特征正在逐步消逝。
隨著文化與信息交流的逐漸頻繁,以及對地段歷史文化環境缺乏足夠的了解,現階段城市設計中的歷史地段改造中存在著趨同化的現象。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白,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建筑風貌是不能臆造的,一座城市的塑造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緊密相連的,對城市以及歷史地段傳統文化的忘卻,是城市文化危機的根結所在。
歷史地段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保護和改造也應該是逐步發展的,在粗放的開發模式下,歷史地段經常由于建設開發的原因而“被消失”。歷史地段的大拆大建,違背了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僅破壞了歷史地段的傳統建筑風貌,還割斷了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破壞城市發展的內在節奏,歷史地段的保護需要更適宜的方式。
雖然目前針對歷史地段的保護規劃已經制定了一些規范與法規,但在設施過程中整體規劃與單體建筑設計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聯系,導致整體規劃設計理念與建筑單體之間整體環境不協調,城市設計迫切需要與歷史性建筑的建造連接起來。在歷史地段的保護與規劃過程中,只有做到整體與個體相協調,才能更加有利于傳統風貌的傳承。
1)歷史地段建筑文化元素的保護。
歷史地段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的積淀,進入其中,就是在回顧整個城市的歷史發展過程,而最能體現其歷史的則是其中的建筑。建筑是歷史地段發展中的主角,雖然其價值不如文物古跡,但其藝術價值及歷史沉淀則是無法取代的。由于建筑隨時代而不同,其風貌也在不斷的累積,因此在對歷史地段進行修復的時候,應保持與原有風貌的一致,協調建筑與整體街道、通過建筑單體和相關細節來進行修復。
2)歷史地段的經濟開發價值。
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相較于普通地區,歷史地段與歷史建筑具有較明顯的區位優勢,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其對應的社會影響力,都是開發過程中所潛在的經濟價值。通過對歷史地段的改造更新、文化傳承、文化創新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充分挖掘歷史地段的經濟與文化價值。通過對歷史地段的經濟開發,不僅有利于城市的文明建設,也有利于歷史地段傳統風貌和社會經濟價值的體現和再創造。但歷史地段的經濟開發必須是適度的,不能由于經濟建設的原因,而忽略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目前,雖然設立了各種保護規則,但目前開發過程中某些建設管理和設計單位仍缺乏歷史地段改造中的認知,歷史地段的被動破壞仍時有發生。
王府井大街定名于1915年,大街處于首都北京的政治、交通與商業的核心位置,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覆蓋范圍極大,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其悠久的歷史以及文化與經濟的影響力使其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自1996年起北京政府開始對王府井大街進行擴建改造,改造后的王府井大街的文化與商業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街區的建筑樣式以及民俗文化內容受其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逐漸變得豐富起來。
王府井大街的建筑樣式雖然多變、風格多樣,但究其根本可以分為中國傳統樣式以及受西方建筑影響的中西方建筑融合樣式。傳統樣式是舊有的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而歷史地段中新的建筑樣式的出現,代表著傳統文化與新的建筑元素的融合。歷史地段建筑文化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段的發展程度。各歷史時期的建筑內容以及建筑樣式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形成了地段建筑風貌為多元化的現狀。
王府井商業步行街在改建設計初期,就確立了以傳統建筑樣式為主體的商業街立面總體設計風格,在盡可能的保留一些傳統老字號商業店鋪的同時,積極引進一些新的商業文化元素,使傳統與現代接軌,達到了新舊文化融合,文化相互交叉影響的局面。并在進行商業布局時,有條理的將相似風格的建筑規劃在一起,避免了整體雜亂無章的現象。
王府井大街雖然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在表達歷史地段文化性歸屬于地域特性方面還存在著某些不足。雖然王府井大街在景觀設計初期,就有意的加入了地域文化元素,但是隨著商業街的逐步擴大,其影響力逐漸減弱,不能影響街區的整體風貌。
在對王府井大街進一步的保護與經濟規劃過程中,我們應提高對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視,營造獨具地域特色的商業文化體,使王府井大街積淀的歷史文化特性與現代建筑景觀形式相互融合,豐富王府井大街的文化底蘊。
歷史地段保護規劃的研究和進一步的發展,應該以延續和傳承歷史文脈為基礎,發展和深入舊有民族文化,將其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并將新的建筑文化表達形式與舊的歷史地段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歷史地段的發展中能實現古代城市建設文化與現代建筑文明相融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