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 辰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河北蔚縣暖泉鎮位列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之首,2011年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資源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已形成“古堡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園風光”三大特色品牌,具有成為中國北方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生態古鎮、旅游名鎮、經濟強鎮的基礎。目前,暖泉古鎮旅游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同時也面臨著古鎮風貌特色逐漸消蝕、古鎮外圍區域良好的自然環境退化嚴重,外圍空間優化與鎮區空間拓展、古鎮保護與鎮區開發之間面臨著空間發展與優化的問題。
暖泉古鎮外圍空間已出現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如壺流河水量減少、暖泉斷流、逢源池干枯等外部空間環境的破壞。在全域視角下,暖泉古鎮所產生的自然條件背景、生態環境較為特殊,古鎮現狀北部為山區,地形起伏,高差較大,還有一些溝坎,呈現出不規則的形態,自然的溝坎綠化、局部地段的農田形成了北部良好的天然屏障。南部區域用地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且緊鄰壺流河及壺流河水庫。西部區域地形較為開闊,為基本農田的保護區。這些鎮區的外部空間環境要素由“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為暖泉古鎮形成的重要的生態框架和本底條件。目前,古鎮在保護與開發方面缺少這些外部空間環境的整體保護和利用,未建立全域視角下生態肌理、空間融合與旅游綜合服務、文化內涵挖掘等方面的空間關系。
目前,暖泉鎮在古鎮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暖泉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其保護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偏重古鎮內部的物質空間實體與建筑景觀方面的保護。另一方面,暖泉鎮的旅游開發由于現狀古鎮空間發展的制約遇到瓶頸,旅游接待與游客服務設施的功能植入與用地布局受到限制,基礎設施較為欠缺,導致古鎮的旅游服務能力較為有限,旅游服務設施用地無法承接暖泉古鎮的旅游功能。
鎮區近年新建的一些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在鎮東側,沿蔚暖公路分散布局,老鎮區功能性疏散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鎮區居住服務、旅游接待、鎮區綜合服務功能沒有形成集聚。隨著近年來暖泉鎮招商引資規模逐漸加大,商業的開發多集中在古鎮,未向其他空間進行疏解集聚,且商業業態呈現出功能單一、趨同的特征,過于濃厚的商業氣息不僅改變了古鎮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內在性質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也使空間風貌正遭受破壞。因此,古鎮內部空間優化需要在全域視角下審視下一步空間優化的方向。
通過暖泉鎮古鎮建設環境的分析,整體鎮區的建設“受困”的同時也為未來發展方向的確定預示著新的思路,應充分利用古鎮周邊存在的地域環境資源,整合周邊優越的生態和自然條件,延續周邊“水、堡、塬、田”的資源環境特色,采用全域化的空間發展思路,以城鄉一體,資源整合為出發點,將暖泉鎮實體空間拓展與城鄉統籌發展有機融為一體。
暖泉古鎮空間的優化應在永久生態及環境架構的搭建上,遵從古鎮形成的外部空間環境與本底資源特點,延續北部土塬肌理景觀、區域水環境、保護土塬、河流、濕地、農田等生態空間,構建綠色生態廊道,建立起鎮區從北至南、從西向東的生態格局,營建鎮區生長的綠色架構,實現暖泉鎮與外部生態環境和自然融合的空間序列。
在整體生態格局下,古鎮向外圍空間的拓展和優化應采用組團式發展的模式,在保護好暖泉古鎮的基礎上,應加強各功能組團在交通銜接、功能開發和景觀風貌等方面的聯系,組團之間宜通過控制大面積的生態林地、水面和農田等開敞空間,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在保證城鎮結構的整體性、合理性的前提下,將暖泉鎮的歷史文化環境、人工建設環境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并以此為綠色發展平臺和載體,合理布局各類城鎮用地,建設集生態旅游、生態居住、生態休閑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新舊分離”的規劃指導思想是正確的。梁思成先生在“梁陳方案”中談到,“我們不應在舊城塬以內去尋求,去宰割侵占本不夠用,亦不合用的地區,不顧這嶄新時代發展的要求,…”。為有效保護暖泉歷史文化名鎮,解決暖泉鎮區發展所面臨的諸多鉗制因素,須采用“新舊分離”的空間布局模式,即在空間布局上實現暖泉鎮古鎮與新建鎮區脫開獨立布局。古鎮區以保護暖泉古鎮的歷史格局和歷史環境背景為重點,保護古鎮內部及外部的空間環境和空間風貌,優化古鎮的保護空間和增加旅游接待服務功能。以保護為背景促進古鎮開發,以開發更有效地保護古鎮格局。新鎮區以促進鎮區綜合服務功能的發展為基礎,并同時承擔疏解古鎮的公共服務設施、交通、人居環境的壓力,考慮古鎮旅游功能的延續,在新鎮區東側壺流河水庫北側,沿壺流河水庫建設濱水度假區,拓展古鎮的旅游空間。
目前暖泉古鎮在保護過程中存在“重個體、輕整體”“重物質、輕內涵”“重保護,輕利用”的傾向,應根據古鎮自身歷史文化資源提出以保護聚落整體為基本方法,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土文化內涵,研究古建筑物質載體與文化內涵的對應關系,通過展示利用的方法,增強文化可感知性,建設具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在新舊鎮區脫開布局,外圍空間拓展的同時,要避免陷入“空心化”的城鎮建設誤區,應根據古鎮與新鎮的職能定位和功能優化考量,在內部功能布局上形成有機融合、功能互補的協調發展機制,尤其要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的整體布局,使新鎮和古鎮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優化結構與提升品質。因此,一方面要在新鎮區規劃中疏解古鎮區密集的功能,補充和延展其他服務功能;另一方面要在古鎮區的疏解過程當中優化古鎮區的用地功能布局,實現新老鎮區的協調有序發展。
暖泉古鎮受自然條件、地形條件的限制,帶來保護與開發的雙重困惑,應在外圍尋求新的增長空間的同時,保護古鎮所依附的真實歷史環境、自然環境,農耕歷史背景(農田、古商道、防御城堡)、原生風水環境(土塬、濕地、水系)等,構建起全域保護的框架。在空間優化上應結合暖泉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和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兼顧新老鎮區與外圍生態空間功能的融合共贏,優化古鎮區和毗鄰新鎮區用地布局和功能結構,使拓展鎮區與古鎮脫開布局,搭建組團式有機生長結構,使各個功能空間相互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