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亭,陳新軍,郝麗婷
(1.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2.平邑縣水土保持局,山東 平邑 273300)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轄3區9縣,157個鄉鎮街道,總面積1.72萬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60%[1]。總人口1183萬,其中農村人口占75%。臨沂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臨沂市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全市共有流域面積50 km2以上的河流136條,水資源總量55.4億m3。目前正在運行的蓄水設施包括:水庫902座、塘壩9 774座、水閘1 623座、汪塘1.2萬余個,總蓄水量達40億m3。這些水利工程設施,在抗御水旱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滿足城鄉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充分發揮水利資源優勢,拓展水利發展新空間,推動水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結構升級,形成水利建設管理與服務業發展互促共進新格局,臨沂市2017年提出大力發展水利服務業的意見。以水資源和水利設施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水利資源配置,在保證水資源基本需求和水利設施基礎功能的前提下,按照綠色生態發展的理念,加快推動水利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型現代水利產業形態,讓水利設施在發揮基礎保障功能的同時,延伸服務功能。
近年來,許多經濟團體或個人利用水庫、塘壩、河道等水利設施,結合水生態保護與水景觀打造發展生態養殖,養殖大戶及沿河、沿庫群眾興辦漁家樂、漁業主題公園等生態休閑漁業,突出涉漁休閑主題,形成了一大批集享用垂釣體驗、美食、觀光、水族觀賞和漁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休閑漁業基地。根據調查,全市依托已建水利設施的養魚休閑基地40家,其中投資規模500萬元以上的就有12家。如臨沭縣依托龍潭水庫,投資4億元建成了現代漁業基地;蒙陰縣海潤現代漁業園依托坦埠西河生態濕地打造,發展名優特漁業產品,結合河道濕地發展休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根據調查,全市依托水利設施發展的規模漁業養殖年收益達1.7億元,有效發揮了水利工程設施的延伸服務功能和經濟價值。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游,各個地方結合旅游開發,開始注重對水利設施提升改造,增加景觀元素,圍繞“住在水邊、食在水邊、玩在水邊”的理念,進行“鄉土、鄉情、鄉趣”特色產品的設計,配套游樂中心、療養基地、水上項目等服務設施,發展水體觀光、休閑垂釣、水上運動、水上游樂、特色美食、濱水度假、溫泉療養以及以水為主題的夏令營、節水觀摩體驗、美麗移民村游憩、水保小流域游覽[2]、水文化展演等水利風情特色旅游,突出產業特色,打造水利風景區和水利風情鎮、村、園,把水利工程設施變為賞心悅目的好風景。
目前臨沂市已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7處、省級水利風景區22處,市級水利風景區3處,命名公布了水利風情鎮7個、水利風情村11個、水利風情園11個。蒙陰縣金水河、蘭陵縣雙河水庫在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態旅游產業,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與開發,依托水利景觀及周邊自然資源建設田園綜合體,進一步發揮了水利工程景觀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兩年,臨沂市開始注重水利歷史文化的挖掘,對一些有時代代表性的水利設施認定水利設施遺跡,加以修復和保護。目前全市已登記水利文化遺跡50處,認定命名市級水利文化保護單位20余處,其中蒙陰縣舊寨鄉北樓迎仙橋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3]。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山區灌溉建設的各種形式的渡槽、石刻水利設施標識等水利設施遺跡吸引著各地攝影團體或個人。當地依托水利設施遺跡及水利歷史文化,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涉水民俗文化活動。發展鄉村旅游,讓游客體驗當年水利戰天斗地的氣魄。莒南縣石泉湖村依托“山東水庫之母”水利歷史文化遺跡,結合當地紅色文化發展美麗鄉村旅游,已初具規模。蒙陰縣坦埠鎮東西崖村多年來通過奮斗修建了大量的窖池水壩,引水上山,解決了山頂水源問題和生產灌溉問題,形成了一部特有的水利奮斗史。結合當地的古村落和順德神泉孝文化,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涉水民俗文化活動,依托水利設施建設了6處農家樂,有效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了當地群眾收入。
水利服務業是一個新概念,不像水利工程有專門的規范與標準。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優質的生態產品。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山東,發展文化旅游的要求。《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要求。這些為水利服務業提供了發展機遇。水利服務業發展要立足現有水利設施資源和產業優勢,整合水利資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優化水利產業規劃布局,打造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水利服務業集聚區,將水利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一是要以人為本。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4],從需求方增強水利發展服務功能,促進水利改革發展更多地惠及民生,讓廣大群眾共享水利發展成果,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是嚴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在確保各項水利設施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合理有序開發現有水利設施利用潛能,注重環境保護,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三是注重和諧,與當地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人文風俗協調統一,在原有水利設施基礎上增加新業態元素。新建水利設施在設計時要考慮水利服產業要素,做好水利服務業發展載體。
四是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政府對水利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水利服務業市場化運作,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動員當地群眾參股經營,直接參與水利服務業經營發展,切實保障群眾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