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海,李海波,于洪陽
(威海市文登區水利局,山東 威海 264400)
大中型水庫移民政策的落實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因此做好此項工作是當前移民部門的重中之重。自2006年國家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來,水庫移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生存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總體穩定,但在后期扶持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何提高扶持效率,進一步做好新時期水庫移民扶持工作,讓移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文登區共有大中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村莊161個,其中整體搬遷村15個,分散安置村140個,連帶影響村6個,主要分布在水庫周邊地區,庫區和農村移民安置區村莊共有39 312戶、99 161人,殘疾人2053人。其中移民安置村155個,現有核定登記移民4785戶、10 867人;調出土地的村1個,影響520人;淹地未淹房村5個,影響人口2788人。三峽水庫移民所在的移民村18個(與大中型水庫移民村重復村3個),三峽移民303人。大中型移民年人均純收入8240元,移民勞動力6499人,轉移勞動力896人,移民貧困人口126人。
文登水利移民服務中心負責做好全區水庫移民管理和扶持工作,按時撥付移民后期扶持直補資金,加強庫區及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文登區將“十二五”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的重點放在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的道路、飲水、沼氣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累計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結余資金項目80項,總投資1604萬元。同時,積極爭取其他資金向庫區村傾斜,“十二五”期間新農村建設、農業開發、土地整理、飲水安全、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等為庫區及移民安置區村莊完成各類項目47個。
根據山東省《加強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自然變化管理的指導意見》《文登市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自然變化管理暫行辦法》,文登每年都下發通知要求各移民村、鎮對大中型水庫移民人口自然變化情況進行核查核減,但仍然存在移民死亡、轉為財政供養等應減未及時核減的情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人每年600元直補資金的購買力大大下降,對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明顯減小。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起初,2005年文登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017元,600元的直補資金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0%,占移民年人均純收入2123元的28%,到2014年底,文登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上漲了200%,600元的直補資金僅占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3.3%,占移民年人均純收入的7.3%。移民后期扶持直補資金占移民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小。
受修建水庫的影響,文登區大部分庫區移民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仍存在部分移民村群眾飲水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由于修建水庫大部分良田被淹,庫區移民人均占有耕地大大減少,農田生產條件差,灌溉保證率低,全區161個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村莊共有耕地1.141萬hm2,人均耕地0.097 hm2,其中無灌溉設施0.854萬hm2,農田水利配套設施較少,缺少田間道路、防護林網、排澇溝渠等基礎配套設施,影響作物產量。部分移民村村內電線老化,供電不滿足負荷要求,個別村自來水因水質不達標或供水量不達標造成飲水困難。道路缺乏必要的整修維護,無法正常通行,有個別村不能通客運班車。部分村沒有專業的鄉村醫生和衛生室。
按照國家和省對貧困戶、貧困村的識別標準,結合建檔立卡成果,將全區水庫移民信息與扶貧數據庫貧困人員信息逐一比對,最終確定了8個省定貧困移民村、126名大中型水庫貧困移民。水庫移民都居住在農村,移民安置村地理位置偏僻,耕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移民貧困戶經濟的發展。水庫移民村自然條件都比較差,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
上級安排的庫區專項資金投向重點多是基礎設施建設,在產業扶持方面投入較少,近年來雖實施了一系列移民增收試點工程項目,但投資規模較小,缺乏大項目大產業的支撐和帶動,移民增收困難,移民人均純收入與當地的人均水平差距較明顯。主要扶持方式仍是資金直補與結余資金項目扶持的形式,缺乏靈活性、多樣性。
個別移民村村委班子不穩定,項目的前期工作協調困難,對項目的啟動和實施極其不利,使項目推進較慢;部分項目不同時期的投資規模和建設標準不一,群眾意見較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多,造成項目建設勞力缺乏。
針對水庫移民人口自然變化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重新修改完善相關的管理辦法,對移民后扶人口自然變化管理的核減范圍、認定標準、工作程序、核查手段、監督檢查等進行明確、細化、調整和完善,按照“只減不增、屬地管理”的原則,法院、公安、民政、財政、人社、水利等有關部門建立移民信息資源共享制度和聯動審查機制,相關鎮村直接負責,實現信息共享、實時更新。每年進行一次人口核查,落實工作責任,嚴格審核把關,確保核查數據準確真實。強化考核,對認真扎實、及時準確完成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自然變化核查工作的鎮村,優先安排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并在項目扶持資金上予以傾斜。
1)穩步推進移民村社區化管理,加強對移民群眾的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等服務,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2)通過打深井、修建高位水池、配套水凈化處理設施等措施解決水源問題,為自來水管道損壞報廢的村通過重新改造安裝自來水、接入大管網等措施解決,切實改善移民群眾飲水條件。3)結合村村通公路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硬化移民村主要交通公路的連接路段,硬化移民村與村之間的主要道路,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4)確定環境綜合整治具體思路,加快推進移民村環境綜合整治,讓移民喝上放心水,用上清潔能源、清潔廁所,減少“三大堆”,從根本上解決移民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5)根據移民村需求,建設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圖書閱覽室、廣播站、宣傳欄,添加體育健身活動設施,增加各種娛樂活動場地,豐富移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移民整體素質,提高移民生活質量。6)建立村級醫療衛生室,配備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和醫護人員。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大中型水庫移民參保率。
結合地區交通、水利、電力、教育、衛生等專項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建設項目、建設地點、建設標準及建設規模,統籌多方面資金,向貧困村傾斜,努力解決貧困移民村吃水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針對居住不安全、生存環境惡劣、生活貧困的水庫移民村,通過開展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項目,使移民擁有基本的安全居住、基礎設施條件及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貧困移民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療所發生的費用在獲得基本醫療保險賠付或合作醫療資金補助后,個人自行負擔的醫療費數額仍較大,影響家庭基本生活,建議研究出臺政策對患重大疾病的貧困移民給予適當救助。同時,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充分利用移民村當地資源優勢,緊密結合地區區位和產業優勢,采取“一村一品”與“一戶一策”相結合的辦法,扶持能夠讓移民群眾直接受益的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增強“造血”能力,重點扶持帶動力強、收益率高的項目,幫助貧困移民脫貧致富,使幫扶對象的收入能夠達到或超過當地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大中型水庫移民普遍希望能夠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和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能培訓、非農項目的技術培訓等。對此,應加強高職、技校等職業教育,給予一定優惠政策,使高等職業教育適當向移民子女傾斜,鼓勵移民積極參加職業培訓。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設置移民培訓科目和內容,不但要有農業技術培訓,還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勞動職業技能培訓。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要求,科學確定培訓對象、培訓規模和培訓內容,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移民的基本素質,促使移民克服思想保守、就業主動性不強的心理,進一步增強移民參加培訓的自信心和源動力。力爭通過分類、分期、分批次培訓,使廣大移民守法用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選擇就業的能力大大增強和提高;強化移民的生產技能,拓寬移民就業門路,通過從事農業、非農產業或者外出打工,促使移民收入增加,使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帶動移民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