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王奎全 ,馮宗玲
(1.濱州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 濱州 256600;2.濱州市農村科技信息化管理中心,山東 濱州 256600)
張肖堂引黃灌區位于黃河下游左岸,地處濱州市境內,轄濱州經濟開發區和濱城區5個鄉鎮(辦事處),301個村莊,總人口12.38萬。引黃灌區隨行政區劃調整和渠道的變遷,現狀灌區存張肖堂東干渠和西干渠(又名秦皇河)。張肖堂東干渠和秦皇河縱向貫穿濱城區和經濟開發區,是濱州城區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使用以及黃河調水調沙行動,黃河下游含沙量近年來呈減少趨勢。根據近幾年張肖堂灌區引水含沙量分析及黃河泥沙公報,黃河水含沙量為4kg/m3左右。張肖堂引水主要用于城區水系生態補水,因此黃河水攜沙給城區水系運行帶來諸多問題。
該方案位于渤海十八路以西、秦皇河以東、黃河大堤以北,南海西庫區以南,分為東、西兩條沉沙條渠,其中西條渠占地9.93hm2,東西平均寬110m,南北長880m;東條渠占地15.53hm2,東西平均寬150m,南北長1070m;總占地25.47hm2,共需完成土方116萬m3,估算工程造價1億元。
該方案優點:1)沉沙條渠進水閘距引水口距離短,引水條件、沉沙條件好、水質有保障;2)充分利用黃河大壩與南海水庫之間的空閑地,建設時施工方便,縮短工期;3)東、西兩條沉沙條渠輪流使用可提高城市水系供水保證率;4)泥沙集中沉于上游且沉沙條渠緊鄰渤海十八路,清淤泥沙運輸方便;5)該方案集生態、沉沙、濕地等功能,能夠與南海景區及獅子劉鄉村民俗游融為一體,使該范圍內所有景區都得到提升;6)徹底解決了南海渾水入庫問題,大大提高了城市水庫供水安全保證率。
該方案缺點:受地形限制沉沙池面積小,采用以挖待沉運行方式清淤頻次高。
該方案南起南海東北壩以北,向東北經張莊、楊莊、李口、菜園李、丁口到達渤海十三路,由黃河以北的坑塘、藕灣、低洼地開挖修整后連接而成,分為兩段,引水閘至南環河段(沉沙條渠上游段)主要作用是沉沙,南環河至渤海十三路段(沉沙條渠下游段)主要作用是蓄水,形成景觀水面。該方案引水口位于南海東庫區北壩以北110m處,張肖堂東干渠渠道樁號3+330處。該方案上游段長1.5km左右,占地22.60hm2,其中坑塘11.73hm2,旱地 10.87hm2,總庫容 90 萬 m3;沉沙池底需清挖土方50萬m3,引水口處新建引水閘1座,穿鄉村路處新建涵洞2座、改建橋梁1座,上游段入南環河處新建閘附橋1座,估算工程造價6000萬元。下游段長3km左右,占地38.27hm2,其中坑塘 32.73hm2,旱地 4.53hm2,村莊1.00hm2,總庫容150萬m2;需新建橋梁9座,估算工程造價7500萬元。該方案沉沙庫容為45萬m3,理論狀態下7年左右需清淤一次。
該方案優點:1)總體上蓄水量大;2)以濕地的方式運行,既能達到沉沙目的,又有利于南環河生成自然生態景觀水,能夠與規劃黃河風景帶融為一體;3)能夠保持張肖堂東、西干渠的獨立性及其原有功能。
該方案缺點:1)由于沉沙池下游段與規劃南環河重合,運行過程中極易造成南環河淤積;2)與方案一比較,相當于僅有1條沉沙條渠,不能輪流使用,一旦清淤不及時會影響向城區水系供水;3)所利用的坑塘、藕灣等周邊有大量民房分布,長期高水位運行容易造成房屋基礎坍塌等安全問題;4)泥沙沉積分散,不利于集中清淤和運輸;5)只能解決城區河道渾水入河問題,而不能解決南海水庫渾水入庫問題。
綜合考慮兩方案在功能、運行管理、建設條件、投資等方面條件,本項目采用方案一,該方案在可利用土地范圍內,且不牽涉基本農田。
本項目張肖堂引黃閘規劃年引水量7600萬m3,根據近幾年張肖堂灌區引水含沙量分析及黃河泥沙公報,黃河水含沙量為4kg/m3左右,預計年淤積量16.3萬m3。根據城區河道清淤經驗,清淤土方平均造價39元/m3,張肖堂渠首沉沙池建成后,項目區每年可減少清淤費用636萬元。
沉沙池的建成運行能夠增加城區水系的蓄水、連通和流動性,并改善周邊的出行條件。從長遠利益來說,渠首沉沙池工程可為城區居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效促進項目區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