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郭小雅,曹 倩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膠東調水工程是山東省“T”字型調水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引黃濟青輸水干線和膠東地區引黃調水輸水干線。工程自2014年4月與南水北調東線聯合運行,以黃河水和長江水雙水源調度,近5年來已累計引水40億m3,為膠東4市累計配水31.9億m3,為膠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膠東調水工程水工建筑物組成類型多樣,多水源聯合調度,源水水質狀況復雜,水質安全存在諸多風險和隱患。
黃河水作為工程的主要水源,近年來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及黃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黃河水質狀況比較穩定。綜合工程多年來對黃河濱州段水質監測情況,發現黃河水質除總氮偶爾超標外,其他指標基本符合國標三類水質標準。
1)工業污染。沿線保護范圍內仍存在少量工廠,位置距離渠道較近,生產廢水和粉碎揚塵可能進入渠道污染水質。2)養殖污染。工程沿線保護范圍小型養殖場。產生的污染物隨農田徑流經排澇溝渠匯入渠(河)道,對輸水水質產生一定影響。3)垃圾污染。工程兩岸渠堤仍有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農業廢棄物堆積,污染物可能經雨水淋濾進入渠道。4)排澇閘(溝)為污染物入渠提供了通道。工程沿線設有10余處排澇閘(溝),化肥、農藥等污染物通過澇水進入河道,污染水質。5)膠東調水工程沿線跨渠橋梁未設置應急池,不能防范水污染突發事故,造成污染。
工程調蓄水庫—棘洪灘水庫綜合營養狀態總體保持穩定。2014年以前,實施黃河水單水源調度,水庫營養化各單項參數值除總氮外年度之間變化較小,呈平穩發展態勢。南水北調東線通水后,實施黃河水、長江水雙水源聯合調度,由于南水北調源水水質狀況復雜,對棘洪灘水庫的水質狀況帶來了安全隱患。
1)嚴守紅線區劃,實現沉沙池水源涵養。將引黃濟青渠首打漁張引黃閘至渠首沉沙池段設為I類紅線區,實施沉沙池內天然沙丘修整美化及水生植物保護性恢復工程,打造水源涵養生態長廊。2)進行工程改造,禁止污水排澇入渠。實施工程沿線排澇閘溝改造,關閉工程沿線排澇通道,設立工程截污管網,禁止面源污染隨澇水入渠。3)實施污染整治工程,構筑環境安全底線。全面取締沿線不符合產業政策、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編制入園規劃,按標準設置污水處理廠,實施小型生產企業工業園區管理。4)完善工程標志、隔離防護設施建設。完善水庫水源地標志設置和隔離防護設施建設,對水源保護區實行全封閉式管理。
1)實現視頻監控全線覆蓋。完成引黃濟青輸水干線監控中心和監控站點布設,視頻監控設備分布于橫跨輸水河的公路橋、生產橋等重要部位。2)實現重點部位安防工程升級改造。建設完成棘洪灘水庫大壩照明、視頻監控、電子圍欄等安防工程的技術升級。3)加快推進生物防治措施投入應用。實施生物控制法凈化水質,深入研究探索魚苗投放與水質變化規律,科學組織實施“放魚養水”工程,修復水庫水體生態環境。4)建成覆蓋工程全線的“河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的信息采集、管理和共享,為水質日常管理和應急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1)申請水質監測實驗室MA資質認證。根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要求,建立實驗室MA認證管理體系。2)建立快速移動水質檢測系統。配備便攜式快速監測儀器,實施工程運行期間部分水質指標的快速移動檢測。3)推進水質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沿渠分點設立8個水質在線監測站,實現17個基本參數的檢測及綜合生物毒性儀檢測,實現自動取水、預處理、檢測、清洗、數據采集及傳輸。通過水質監測數據實時傳輸,搭建膠東調水工程水質預警預報平臺,全面提高處理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1)完善應急預案體系。近年來,制定了《山東省膠東調水工程調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方案》,膠東調水系統水質保護應急預案體系已基本建立。2)配備事故應急設施,提升風險防治能力。加快完成跨渠橋梁橋面排水系統的改造工作,設置事故應急池,及時解決水污染突發事故可能帶來的污染問題。3)推動聯動工作機制建設。結合聯動工作機制要求,制定現場聯動處置、案件會商和聯席會議等配套的工作制度,有效防范打擊污染水質的違法犯罪活動,保障膠東調水水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