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
(泰安市泰山區水利局,山東 泰安 271000)
水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水環境更是衡量一個城市居住、投資與旅游環境好壞的重要標志。如何實施城市水系建設,建設與保護好城市水系環境是一個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泰安市作為中國唯一性、特殊性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優越條件,但作為一座北方城市,其水資源缺乏、水環境基礎薄弱等現狀也不可回避。生態水系規劃和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泰安城區生態水系建設,既是打造宜居環境城市的生態工程,又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泰安市地處魯中,城區地形是以玉皇頂為中心,向四周的中低山丘輻射,山高坡陡,發育有多條南北向的山洪水系,在泰城及其周邊匯成天平湖、碧霞湖、天頤湖、東湖、南湖、蟠龍湖、天澤湖和泮河、七里河、奈河、梳洗河、大汶河等“七湖十四河”水系,這些水系穿越城區最終匯入大汶河。受山洪的侵蝕,這些河道出現多處跌水、瀑布,谷底積水成潭,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觀。著名的有黑龍潭瀑布、三潭迭瀑和云步橋瀑布等。泰山裂隙構造發育,形成十多處泉水,著名的有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龍泉、黃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質礦泉水,被譽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
泰安城區的“水”匯集了溪、河、瀑、潭、泉、湖、濕地等多種類型的水體,與泰山的雄偉形成了剛柔并濟的山水格局。近年來,泰安市通過大力實施明堂河、梳洗河、雙龍河、奈河、泮河、鳳凰河、開元河、七里河、大汶河等河道生態水系建設,不斷完善生態水系功能建設,融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初步打造成了“河水清澈、綠樹環抱、青山倒影、景觀秀美、生態和諧”的生態宜居之城。山體、水體、岸線、綠化構成富有魅力的綠色空間界面,相融于一體,成為城市的綠色空間廊道,為城市發展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近年來,由于片面注重水系的防洪功能,一些河流的河床被硬化、渠化、縮窄、擠占;泰安城區水系也沒有達到河湖貫通,區間水系水量補給形勢依然嚴峻;河湖水系景觀功能單一,供人們休閑賞水、親水的設施較少;中心城區地勢坡降較大,城中僅有東湖、南湖等小面積水域的湖泊,現狀雨水難以在城內積蓄,城內缺水嚴重。這些問題都導致城區河流水系生態環境恢復遲緩,河流水質自我凈化情況不容樂觀。
生態水系建設和管理是一項全面、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多個部門又涉及到千家萬戶,應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部門配合和宣傳工作,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水系建設,營造水系生態建設齊抓共管的社會氛圍,形成政府社會合力,共同推進生態水系建設,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1)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堅持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城市規劃建設與水系規劃建設、休閑觀光、旅游文化規劃建設等科學融合。規劃設計應以防洪度汛為主,兼顧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全面實現河流水系的安全、生態、景美三維度目標,將泰城水系建成集行洪道、生態道、文化道、景觀道、慢行道五道和諧的融為一體,建設生態、自然、休閑、文化、旅游、交通為一體的水系生態工程。
2)因河施策。針對各水系不同特點,結合泰安豐厚的文化底蘊,明確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主題特色的休閑旅游廊道,防止千篇一律。如,奈河位于泰安歷史文化軸西側,流經泰安歷史城區保護區,深度挖掘城市及河流文化內涵,打造一條歷史文化展示帶。并將城市的點狀綠化斑塊嵌入各水系建設中,形成點、線、面多層次的生態走廊。
3)嚴格執行規劃,確保規劃的連續性。建議把泰城生態水系中長期規劃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來,依法規范執行規劃。加強規劃執行的法律監督,依法查究項目規劃建設中侵害生態水系的違法行為,穩步推進生態水系工程建設,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1)實施城市生態水系景觀提升。對泰安城區水系防洪標準、設計洪峰流量、河底寬度深度、綠帶寬度等提出具體要求,對于現有湖泊、河道,要有計劃地進行疏浚治理,改造堤岸護坡(利用現狀山、石、河流等自然資源,將河道整體打造為以山澗溪流為特色的景觀),改善水質,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河流生態環境。如以泮河、奈河、開元河沿河景觀、文化長廊的建設,配套建設綠化美化和旅游等設施,泰安城區生態水系建設引水入城工程為主,搭建市民休閑娛樂的近水平臺,形成山、水、城相映的獨特城市景觀。
2)建設“海綿城市”。先把新城區作為海綿城市試點區域,綜合采取“滲、滯、凈、用、排”等措施,布置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設計設施,形成完善的雨洪滯留系統。積累經驗再在老城區實施。提升城市“蓄水”能力,打造城市“傍水”魅力空間。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水上,使水系長流水、流清水,市民有水可親、有水可閑、有文可賞。
3)加強環境綠化和城市綠化建設,按照城市園林綠地與生態綠地相結合的原則,以泰山風景名勝區和徂徠山森林公園為背景,以城市公共綠地為核心,以道路、濱河綠帶為紐帶,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實現“藍天、碧水、青山”綠色家園的總體構想。
泰安城區河流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由于山高坡陡,又是歷史文化名山,不能修建較大的頭頂庫。
1)城區防洪“以疏排為主,疏、排、蓄并舉”。按照“上蓄、中疏、下排,以疏、排為主”的原則,對于現有湖泊、河道,有計劃地進行疏浚治理,改造堤岸護坡,改善水質,盡量維持和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洼地,或已修的水庫塘壩調蓄洪水,將下泄洪水與水源補給相結合,達到防洪與供水雙受益。如七里河、奈河、梳洗河、雙龍河、明堂河和泮河等城區防洪主河道,其上游采取攔蓄、截滲等工程措施,以攔截山坡徑流,減輕上游洪水對中下游排洪河道的泄洪壓力;中游對市區排洪河道按規劃寬度和防洪標準進行拓寬改造,減少通過市區的山洪流量壓力;下游以疏泄為主,對排洪河道按規劃寬度和防洪標準進行拓寬改造,使洪水能順利排入大汶河。
2)利用穿城而過的勝利渠、黃前水庫西干渠、天平湖以及中水管道等,實現引水進城,使一水繞城變為多水進城。泰城這些河流內治理時以通過適當增加河道攔蓄,把水留住,多水蓄城。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實現泰城水系連環貫通,使濕地、水泊、分水、控水等系統形成系統性水系,使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中水相互補給、聯合調度,使水在城區內流起來、清起來、環起來、串起來。有效地配置泰城水資源,構筑水網格局,確保水少、干枯河流的水量補給,實現水系水質、水量的可控、可調、可用,促進生態水系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