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
2017年喊出“輕資產化”后,萬達集團一路拋售國內文旅項目、酒店資產以及海外資產,至今不到兩年,收入和資產均縮水。
1月12日,萬達集團在青島舉辦年度業績發布會,董事長王健林宣布,2018年萬達收入2512.7億元,同比下降5.7%;總資產為6257.3億元,同比減少 10.61%。
其中萬達的服務業收入1609億元,占總收入的75.1%,地產集團收入540億元,同比減少34.9%,是四個產業集團中唯一下降的業務。具體來看,旗下包括影視、寶貝王樂園、文旅和體育的萬達文化以692.4 億元的年度收入位居四個業務之首,同比增長 9.2%;金融和商管分別收入 433.6 億元和 376.5 億元,同比增速為 28.6% 和 25.9%。
“一平方米房地產開發也不能有,”王健林在報告會上說,為了資本市場的需要,2019年將徹底把商業管理和地產業務剝離。地產業務是萬達的起家業務,但現在它的目標是成為徹底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
萬達的轉型開始于2017年。由于多方面原因,萬達那一年出現流動性危機,融資渠道收緊、現金周轉能力減弱。萬達不得不甩賣資產,降低負債率、回籠現金。單在2017年7月,就以近 638 億元將大部分文旅和酒店項目出售給富力和融創中國,同時還向合生創展出售多個萬達廣場。

王健林表示,萬達之所以要轉型,一是房地產行業是強周期性行業,很多企業在周期變化中就死掉了,大型企業可以通過開發比較多的項目抵抗周期,但無法擺脫;二是房地產現金流不長遠,相比汽車,房子購買率更新慢很多,真正住房的人一住就是一輩子,而買多套房子的人都是為了投資,但現在也無法隨心所欲購買多套房子。
也是在2017年,萬達集團的組織架構開始調整,從原來的商業、文化、網絡、金融和大健康調整為四大板塊:商管、文化、地產和金融。其中商管的前身即為萬達商業,主要經營萬達廣場和海外項目。
那些地產項目賣出后,按協議還是由萬達負責運營。比如文旅項目,由萬達文旅負責運營,融創需要每年為每個項目支付5000萬元品牌許可使用費,周期20年,預計萬達至少可以收回130億元。但2018年10月,萬達以60億元將文旅運營的公司和團隊也都交接給融創,后者可以隨時更換品牌名稱。
但是光這樣還不足以讓萬達走出流動性危機。2018年1月,王健林表示,打算用兩到三年時間將負債降至絕對安全水平。2017年萬達商業資產負債率從前一年的63.51%降到53.5%,不過同期有息負債比從42.86% 升至47.78%。在本次萬達年度報告會上,王健林沒有公布2018年萬達商管的負債率,但稱其有息負債較2017年同比減少約30%。
根據萬達商管2018年半年報,到今年6月前萬達商管至少要還150億元,其他負債包括債券和長期借款。而截至去年年中,萬達商管擁有大約820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萬達要剝離地產業務,并非不做地產。簡單地說,萬達將會繼續保留地產業務,從商管中將其剝離并轉到地產集團中。“地產集團不追求銷售額,追求每年保多少萬達廣場開業,地產集團就是為商管而存在。”王健林說。根據業績報告,2018年萬達廣場新開業49個、其中輕資產占39%,并計劃從今年起將新開業的輕資產廣場占比提高至50%,往后繼續提高比例。
“這是投資協議的約定,”王健林稱。投資協議指的是,2018年1月急需現金的萬達從騰訊、京東等戰略投資人處募資340億元,投資方要求萬達商業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上市。但根據當前中國對地產企業的嚴格管控,包含地產業務難以上市。2016年萬達從香港退市,承諾到2018年8月底前在A股上市。但見不到可能性后,萬達引入戰略投資讓簽批私有化股東退出。截至2018年12月,萬達商業在IPO的排隊列在第7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