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海
(昌邑市水利局,山東 昌邑 261300)
昌邑市總土地面積1 627.5 km2,總人口58.64萬,境內有濰河、北膠萊河等大、小河流25條,小(2)型水庫3座。目前,25條河流,3座水庫全部實行了河(湖)長制管理,全市水生態不斷改善,生態質量持續向好。
按照“黨政領導、部門聯動”的要求,建立起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總河長,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總河長,相關市政府領導同志擔任縣級河長,沿河鎮街區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鎮級河長,沿線各行政村負責人擔任村級河長的覆蓋全面、責任明確的河長制組織領導體系。全市共設立縣級河長(包括縣級總河長)9名、鎮級河長59名、村級河長376名,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成立河長制辦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辦公室主任,水利局主要負責人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從相關部門抽調精干力量實行集中辦公,進一步配齊配強工作力量。將“河長制”管護資金納入市鎮財政預算,建立長效、穩定的河流管理保護投入機制。
2017年5月份正式印發《昌邑市全面實行河長制實施方案》,明確了河長制工作的總體要求、組織體系和水資源管理保護、河流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6大類、38項主要工作任務以及17項保障措施。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組織鎮街區、河長制辦公室成員單位對全市25條河流建立名錄,對存在的亂占亂建、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倒亂排等“八亂”問題進行拉網式排查,并委托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同步開展問題排查,進行“一河一策”整治實施方案、河流岸線管理利用規劃、管理保護范圍劃界工作實施方案編制工作,提高工作的嚴謹性、科學性。2017年6月底,全市25條河流現場排查工作全面完成,正式建立了“一河一檔”。從7月份開始,按照“橫到邊、豎到底、全覆蓋、無盲區”的要求和“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河長制“清河行動”。截至2017年12月中旬,全市所有河流提前完成“八亂”問題整治,累計查處河道管理范圍內違章建筑202處,查處違法活動386處,整治面積共計524.2萬m2。還組織專家對22條縣、鎮兩級河流“一河一策”整治實施方案和流域面積50 km2以上河流岸線管理利用規劃進行評審,現已全部編制完成,為全面深化河長制工作提供了科學支撐。
在全面實行河長制過程中,堅持協同推進、協同發展,創新完善措施,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的通知》《昌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昌邑市畜禽養殖禁養區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關閉搬遷工作實施方案》等,加大落實力度,確保按照既定的時限要求完成各項任務。
一是堅持各類問題治理協同推進。結合當前深入開展的河長制“清河行動”、畜禽養殖禁養區關閉、黑臭水體整治等全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違法建筑治理行動,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設障、捕撈、畜禽(漁業)養殖、采砂、采礦、圍墾、黑臭水體、侵占水域岸線等問題。全市累計投入3億多元,完成堤河等河道修復、濰河城區段河底整治和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等工程,濰河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水體標準,市控以上重點河流全面消除劣五類水體。
二是堅持問題解決和民生改善協同推進。針對禁養區養殖棚(場)拆除的難題,采取先建后拆、以獎代償等方式推進拆遷等工作,最大化保障群眾利益。
三是突出濰河一個重點,發揮好昌邑市苗木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優勢,加強自然濕地保護,搞好河道周邊綠化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將濰河兩岸200 km2整體規劃包裝,建設濰河綠色發展長廊,突出抓好1個田園綜合體、10個萬畝級產業,把母親河打造成為以產業融合為核心的綠色發展帶、市民休閑旅游地、農民創業就業地、社會資本投資地。目前,濰河水岸綠化率達到99.6%,全市范圍內河流水岸綠化率達到96.4%。
實行河長助理定期向河長匯報制度,采取《縣級河流河長制工作情況匯報表》形式,督促縣級河長助理認真履行職責,定期向縣級河長匯報河流存在問題、清河行動開展情況等工作。制定河長制考核辦法和督查督辦、部門聯動、會議調度、信息報送、河長聯系單位工作規則、市級驗收七項制度,各鎮街區根據工作實際,制定了鎮級考核辦法、巡河制度等6項制度,市河長制辦公室每年組織兩次集中考核,督導各級河長工作開展情況,考核結果納入各鎮(街、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市直部門績效考核,確保河長制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圍繞提升河湖品質,加快提升組織體系、規范管理、智慧水平、文化內涵,帶動河湖管護水平實現整體提升。
一是實現了組織體系再提升。在建立起河長制組織領導體系的基礎上,制定印發全面實行湖長制實施方案,明確將全市3座小(2)型水庫納入湖長制管理,設立縣級湖長1名、鎮級湖長3名、村級湖長3名,結合湖泊(水庫)所在河流河管員巡查共同進行巡湖管護。充分發揮社會監督服務體系作用,選聘建立民間河長、河道警長等工作隊伍,建立與河長、河管員緊密配合、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二是實現了規范管理再提升。對全市河(湖)長制有關工作制度、考核辦法進行了調整更新,印發了會議制度、河(湖)長巡查工作機制、督察督辦制度等7項制度,落實了各級河長巡河責任,市河長辦不定期對河(湖)長制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督辦。
三是實現了智慧水平再提升。投資500萬元建設“智慧河湖”管理信息系統,打造河(湖)長制工作管理平臺、調度中心、公眾服務平臺、河長APP,實現考核評估、防汛應急、河湖管理在線進行,重點水域實時監管、水質實時監測全覆蓋。截至2018年12月底巡河記錄12 263條;在河流的重要交界斷面、閘壩站所、盜采砂重點河段等關鍵位置安裝視頻監控、在線水質自動檢測、水位計量等設備,整合、新建的62處視頻監控和18處盜采砂監控設備全部聯網投入使用。
四是實現了文化內涵再提升。推動水文化建設與河(湖)長制工作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條重點河流流域、一本河流圖冊、一次征文比賽、一條旅游文化長廊、一批地方名人擔任文化河長的“文化河湖”五個一工程。同時已啟動實施了“濰水映像”攝影創作年賽、“關愛母親河”征文比賽等系列活動,在河岸設置河流文化公示牌,利用國際馬拉松賽事、奎聚花海賞花節等活動進行集中宣傳,在電視媒體滾動播放宣傳標語,擴大了河(湖)長制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