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丙峰,鞏倫波,劉佩璽
(濟寧市泗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100)
泗河是南四湖湖東地區最大的山洪河道,保護著濟寧市7個縣(市、區),全長163 km,流域面積2 403 km2。目前泗河綜合開發已基本完成,整個泗河流域的防洪減災能力、水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都有了較大提高。目前,做好泗河長制下河道的基層管理工作,積極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總要求,將是河長制下基層管理站所今后一段時期的中心任務。
目前,泗河五級河長從省級到村級已明確清晰,各級河長各司其職,河道管理單位積極做好對各級河長的服務工作,泗河的工程面貌有了極大的提升。
近10年來,在泗河上實施了20余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包括跨河的公路、鐵路大型橋梁10項,大型輸電線路、通信光纜5項,穿河的大型輸油、輸氣管道5項。另泗河下采煤塌陷堤防治理長度已達35 km,同時仍有增加的趨勢,其中部分堤段反復塌陷,對泗河的影響較大。
經過幾次治理,特別是正在進行的泗河綜合開發工程,對泗河的工況產生了很大影響。2018年12月,濟寧市泗河綜合開發工程防洪堤工程全線完工,泗河堤防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中濟寧高新區和鄒城市堤頂觀光大道已完工,正在實施景觀工程,干流修建了10余座橡膠壩,對攔河閘壩進行了拆除重建。重大水利設施、公路交通設施、生態景觀設施的投資建設,使泗河成為濟寧地區的生態新廊道、休閑新景觀、發展新引擎。
泗河經過多年運行,存在許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形成的問題,對泗河安全運行造成不利影響。
泗河上游為山區,下游為平原,上下游落差大、比降陡,從泗水賀莊水庫到入湖口138 km河道,落差就達100余米,歷史上就是洪澇災害多發地區,極易形成流域洪水。
沿泗河兩岸有濟三、濟二、楊莊、楊村、古城、太平、橫河、鮑店、興隆莊、單家村等10座大型煤礦,因部分煤礦河下采煤造成堤身、灘地及堤外保護范圍內土地出現沉陷和裂縫,形成塌陷坑。近幾年雖經塌陷治理,但未經洪水考驗,仍是管理防范的重點區域。
目前根據《濟寧市泗河保護管理條例》,泗河管理范圍內禁止采砂,但泗河內的原規劃采砂區采完后均未進行綜合整治,河岸坡度陡,岸線曲折,對堤防等涉河建筑物造成潛在威脅,一旦來水,極易沖刷河岸形成坍塌,破壞耕地,水下地形、地質復雜,給泗河防洪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泗河沿岸村鎮眾多,受長期的生活習慣影響,“四亂問題”時有發生,經過2019年上半年的清河整治,特別是一些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得以徹底解決,使泗河工程面貌大為改善。但仍有墾堤種植、傾倒垃圾和圍網捕魚等問題出現,對泗河的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在河長制推行過程中,對基層管理所采用清單制管理方式,與沿河縣、鎮級河長制工作相結合,形成合力,河道整治效果明顯,特別是河內“四亂問題”,通過各級河長的服務得到了較大改善。
建立險工段清單,把泗河長期運行中積累的險工段整理排序,在汛前、汛中和汛末要重點加強巡查管理,主是河流彎道處、灘地狹窄處和塌陷治理處等。建立泗河干流閘壩水利設施清單,目前共有15座,其中有10座橡膠壩,90%位于中上游,3座攔河閘,2座過水壩,分別由兗州區、曲阜市和泗水縣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管理,應重點做好上級對閘壩的指令督導。
建立涉河項目清單,主要包括跨河公鐵橋梁、輸電線路,穿河(油、氣、線)管道,濕地、公園,采煤塌陷治理區,土地流轉開發區等。重點關注的是在建工程項目的度汛應急預案,生態濕地景觀和塌陷治理區的防汛值守等問題。
建立“四亂”清單,主要是畜禽養殖,墾堤種植,采砂取土,圍墾河道,筑壩建房等違法活動。并按照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排序,加強督導管理,對清理完成的及時銷號。
此清單內容隨著工程運行管理情況動態調整,主要是墾堤種植、河道植樹、傾倒垃圾和圍網捕魚等,此類問題極易反彈,對河道環境的影響最為明顯,受關注程度高,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建立清單后,要針對不同時期,動態管理重點清單對象,比如汛期重點關注水工程和涉河項目清單,春秋季加強關注“四亂”清單等。
日常工作中以清單為抓手,利用河長制工作平臺,以清單問題銷號為目標,切實做好基層河道的管護工作。2019年初,山東省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河湖“亂占亂建、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倒亂排”突出問題的“四亂”專項清河行動。基層河道管理所積極配合鎮級、村級河長,建立清單問題臺賬,按照責任段劃分范圍將清單落實到每一名管理人員,每天一督導,確保問題及時處理。
通過全面河道工程巡查,把問題排查清楚并匯總,按問題類型歸入水工程清單、涉河項目清單、“四亂”清單和重點關注清單。清單中以非法侵占水域岸線的違章建筑(養殖場、中小加工石和民房等)、固體垃圾廢物和圍網捕魚等為主,多數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是這次清河行動中的難點。
按照清單的內容,會同鎮級河長將問題按難易程度進行分類,倒排節點時間,確保在清河行動要求的時限內完成。由于攔河閘壩眾多,大面積的水域易出現圍網捕魚的違法行為,沿河村鎮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產生了大量的建筑、農業垃圾,同時秸桿禁燒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鄉村垃圾的數量。長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導致大量垃圾入河,對此,管理人員一方面加大巡查和宣傳力度,同時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尋找垃圾出路,力求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清單上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新增問題的發生率也逐步減小,河道面貌大為改善,得到了沿河村民認可,效果顯著。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河道規范化管理重要契機,基層河道管理必須創新工作方案,把河道面貌和管理水平推上一個新臺階。經過近期的清河行動和長效工作機制的建立,泗河必將成為濟寧都市區的安全屏障、生態長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聚集軸,打造美麗泗河,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