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前,于倩倩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2)
陜西省具有得天獨厚的石油化工資源優勢,豐富的油氣資源為陜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證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陜西省石油天然氣及化工產業集群主要依托延長石油集團、長慶石油等龍頭企業,除此之外還有中石化西安石化公司、興化、渭化、榆天化、華山化工、北元化工等一大批大型石油化工企業。這些化工企業已呈現出資源化、規?;?、區域化的多元化結構發展,現代化工生產技術進步也使得職業結構不斷變化,行業的發展急需能滿足職業結構變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這對于石油化工行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平臺。為此,石油化工技術專業團隊教師深入陜西省部分石油化工企業進行調研,掌握企業對高職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和職業崗位的變化趨勢,把握專業的辦學方向,正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一流專業建設標準,更好地服務于陜西及周邊地區經濟建設[1]。
調查采用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途徑進行。調研的人員有企業技術及管理人員,一線操作工人,本專業畢業就業的學生。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企業39家,分為三種類型:國有企業占54%;民營企業32%;外資企業14%。
調研陜西高職石油化工技術專業分布情況;調研企業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及要求;調研企業的產品、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環保及職業衛生以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狀況;調研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趨勢;專業崗位面向及對應的工作任務;企業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情況;專業課程設置要求;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建議等。
陜西高職院校開設有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的院校有6家,陜西國防工業職業學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2003年批準設置,2012年為陜西省重點專業,2015年為陜西省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專業,2016年為高職三年創新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建設項目,2017年為陜西省高職一流建設專業。楊凌職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開設于2009年,2017年為陜西省高職一流培育建設專業。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化工技術專業開設于2005年,2009年為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017年為陜西省高職一流培育建設專業。
調查結果顯示, 石油化工生產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對安全生產要求高,生產連續性強,自動化程度高,對節能、環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較高?,F代石油化工企業對生產技術工人的技術能力、復合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人員知識技術層次要求逐步提高。85%以上的企業對具有良好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高職石油化工技術專業畢業生初始崗位群主要為一線生產操作崗位,經培養60%的畢業生集中在中控操作、分析等崗位,少數畢業生從事管理、行政等崗位。
通過企業調研發現,在專業技術能力方面,90%以上被調研企業對畢業生的單元設備操作和維護能力、單元設備常見故障的判斷能力、DCS操作能力,發生事故時的應急處理能力、儀器儀表維修要求最高,其次為單元設備維修和選用能力,電氣的維護和選用能力,對生產裝置的調試能力、設備工藝技術能力等要求一般。在素質能力要求方面,90%以上企業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解決問題能力、敬業吃苦精神和責任心、勞動安全和保護意識、技術資料的表達和記錄要求最高,大部分企業對外語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和計算機能力要求較低。在國際規范標準方面,90%以上企業均不同程度進行國際合作,采用最先進生產工藝及設備,要求員工有一定國際視野,經培訓能夠按照相關規范和標準作業。
調研中發現,大部分企業實行了持證上崗制度,但是企業對于校內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并不高,對新進員工一般也不存在職業資格證書的強制性要求,更多是作為選擇員工的一個參考,只有進入企業的具體崗位后再對員工進行職業資格和上崗要求作硬性要求。對員工的評價更多依靠的是其工作實績,這也體現出技能等級與能力不符的矛盾。
對近兩年的畢業生調研結果顯示,約54.12%的畢業生從事生產一線操作、中控操作、分析檢測等崗位,工作的企業國企性質占45.88%;約54% 以上的畢業生滿意目前的工作,且在工作中努力學習、積攢經驗,為自己爭取得更大發展空間;72.94% 的畢業生通過校內招聘找的工作,84.71%的畢業生至今未換過一次工作,工作穩定性高。
(1)人才需求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態勢,業用人觀念更趨實際,當前企業對該專業人才的訴求主要是強調人才的綜合素質。不僅關注學生的實際能力,同樣注重學生的發展能力與潛質,學生非專業方面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更為企業所看重。除個別研發類崗位和高級技術管理崗位外,對于一線操作技術工人而言,企業尤其重視高職生。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重視和強大的需求量符合目前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式改革的理念,同時,隨著企業不斷改革與發展,對高職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探索適合區域性專業建設范式、構建更具科學性、實用性與先進性的專業建設標準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2]。
(2)確定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 。職業教育必須確立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的,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加強社會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使畢業生具備勝任崗位資格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綜合能力如價值取向、職業精神、職業信念、職業道德、團隊協作、交流溝通、學會學習等,崗位能力目標包括職業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課程職業能力目標必須根據對應的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求來確定。具體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求有其內在的層級層次,課程職業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也必須有對應的層級層次。課程教學內容便能根據這種“層級層次”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塊。
(3)課程設置基本符合企業要求。學校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的課程,其中實訓實踐課程占比大于50%, 50%以上被調研企業認為實訓實踐學時應加大,增加企業實踐環節,其中化學化工文獻檢索、物理化學課程建議縮短課時或者取消,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訓很受企業歡迎,專業基礎課程及核心課程需要繼續加強教學效果。
(1)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在培養學生知識理論及實踐技能的基礎上,突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吃苦耐勞、誠信高效、溝通協作、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構建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育高素質、技能型緊缺人才,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學生的職業能力需要通過具有先進技術的實訓中心來加強。建議由政府主導、企業全程參與專業建設、加強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資源的集成和共享,促進院校在培養模式上與企業實行“訂單式培養”和“零距離對接”,廣泛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按實際的崗位工作要求進行專業教學,切實落實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師資培養、教材開發、實踐資源建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3)建議開設化工科普類課程,加大石油化工行業宣傳。建議開設綠色化工、化工與生活、化工安全健康環境保護(HSE)等課程,加強學生對化工專業的認識。建議政府部門、專家學者、行業組織、各企事業單位、行業媒體和社會媒體持續開展關于化工科普工作,讓綠色、安全、可持續的化工形象深入人心,通過持續不斷改善化工輿論生態,在全社會形成“學化工、懂化工、用化工”的共識,培育“理解化工、尊重化工、從事化工”的氛圍,營造“愛生活 愛化工”的良好社會氛圍。
綜上所述,在陜西高職石油化工生產技術一流專業建設過程中,在以學習者為中心、核心素養與專業能力融合、結果評估的專業建設范式基礎上,保證一流的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課程體系建設應符合職業崗位需要,培養目標應符合社會需求,人才培養質量改進整個過程要體現系統性、舉證性、及時性和集體性原則,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化建設的持續改進,為陜西高職石油化工生產技術一流專業建設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