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生

在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蔚竹口鄉(xiāng)磨刀村的三鶴抱頸河畔,有一株被地方鄉(xiāng)村志編號為“19310119”的大楓樹,樹的主干上刻有“五角星”圖樣,被當?shù)乩习傩辗Q為“紅軍樹”。關(guān)于這株“紅軍樹”,當?shù)剡€流傳著一個辛酸悲情的故事。
1931年1月9日,鄧小平率領(lǐng)的紅七軍攻占了江華縣城。戰(zhàn)士們自覺遵守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將沒收大商戶的百多擔布匹、糧食,除留下給養(yǎng)外,都分發(fā)給了窮人。11日清晨,紅七軍撤離江華縣城,14日到達廣西桂嶺。這時只剩下3500人,被整編為兩個團,即55團和58團。紅七軍前委決定:58團從桂粵邊界鷹陽關(guān)進入廣東,55團則沿湘桂邊界進入廣東。
隨后,55團從廣西豪界出發(fā),沿著湘桂古道到達江華縣蔚竹口鄉(xiāng)馬井村箭竹坪,然后向地方瑤族長老借道,通過樟木沖進入磨刀村地界。
1月19日,露宿磨刀村油榨作坊的55團某連炊事班,誤把當?shù)氐耐┯彤斪鞑栌妥霾耍鹗澄镏卸荆B官兵腹痛吐瀉,全身無力,面色蒼白,痛苦萬分。由于缺醫(yī)少藥,一批戰(zhàn)斗負傷、體質(zhì)虛弱的紅軍戰(zhàn)士相繼脫水死亡。全團官兵悲聲一片。團部首長立即派人從當?shù)卣襾韼孜滑庒t(yī)會診,并采來一些山中草藥熬水喝,情況才有所好轉(zhuǎn)。
戰(zhàn)士們在河邊的荒坡上挖了幾個大坑,將死去的戰(zhàn)友合葬在一個回水灣的灘涂上。紅軍把刻有墓地平面圖和“界標址”三個字的石頭隱藏在樹林中作標記,然后在附近三鶴抱頸河畔的一棵大楓樹主干上,用刀刻出一個五角星圖形,以便留下參照物,希望在革命勝利后能找到埋葬這些紅軍死難者的地方。這棵數(shù)丈高的楓樹因刻有五角星,附近又掩埋有近百名紅軍的遺體,被當?shù)噩幟穹Q為“紅軍樹”。“三鶴抱頸”這地方,則被人們習慣地稱為“紅軍村”。
55團官兵出發(fā)前,在大楓樹下列隊向死難者默哀告別,現(xiàn)場頓時哭聲一片。告別儀式結(jié)束后,55團官兵牽扶著20多位傷病員,從韭菜坪直上仙鶴塘。途中又有一批病員虛脫倒地,再也沒有起來,就地掩埋在大排山。剩余的官兵通過大錫,經(jīng)安馬豬崽沖的一條羊腸小道到達碼市,經(jīng)竹市分水坳進入廣東連州,最后與58團匯合,一同向江西井岡山進發(fā)。
每當深秋來臨時,磨刀村這株枝繁葉茂的“紅軍樹”,經(jīng)霜染成一樹紅葉,飄落在地上,猶如一枚枚紅色五角星。當?shù)噩幟裾f那是紅軍戰(zhàn)士的魂,他們的生命年年在這里綻放。如今,80多年過去了,楓樹干上刀刻的五角星圖案雖然隨著樹的不斷生長有些變形,但“五角星”的雛形仍清晰可辨。
2017年,由蔚竹口鄉(xiāng)曾廣生、趙森輝、黃仁洋、盤文金、趙忠華、趙世勤6位地方鄉(xiāng)賢出資13萬元,在“紅軍樹”附近的回龍坪建了個占地150多平方米的紀念廣場,中央位置筑起了一個帶有紅五角星的“紅軍亭”。由“紅軍樹”引申出“紅軍村”“紅軍亭”等紅色標識,為的是讓人永遠銘記在江華大瑤山那段如歌如泣的紅色歲月。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