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皖東
(汕頭大學,廣東 汕頭 515063)
近幾年,我國橋梁興建中,傳統的橋梁建設結構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大跨度橋梁逐漸興起,并成為當前橋梁建設的關鍵,具有大跨度、連續性等特點。因為,該結構下的橋梁具有墩梁固結、主梁連續等特點,連續梁間無伸縮縫隙,提高了行車安全性,增強了橋梁壽命。實際上,該種橋梁布局是由傳統的連續剛構橋延伸而來,T 型鋼架構被保留,支座建設、體系轉換等取消,施工困難度簡化。并且,在抗彎剛度與抗扭曲度上,與大跨徑受力相符。因為,該種剛構橋模式具有生命力,因此,該種剛構橋成為橋梁建設的首選。
在橋梁建筑史上,連續橋梁已經出現幾十年,但是,因施工方式落后,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連續梁橋的跨度多在百米之下,橋梁建筑模式應用并不廣泛。建筑技術的發展,懸澆與懸拼施工技術的出現,T 型鋼結構的產生,推動了連續梁橋的發展與廣泛應用。當前,該種橋梁建筑結構的應用,橋梁已經能夠跨越200m距離,推動了連續梁橋這一橋梁構造模式的普及。并且,經過幾十年發展,橋梁具有養護便利、車輛行駛平坦、鋼結構幾乎不變形、抗震能力高等優勢[1]。
大跨度預應力連續梁橋主要由混凝土、鋼結構構成,其主要包含有橋梁墩臺、主梁構成,其中,主梁包括T 型鋼結構、連續梁等。雖然時在連續橋梁基礎上發展,但是,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構造橋與其不同,柔性橋墩的采用是主要區別,高墩的柔性,保障橋梁在位移下仍然具有較高的適應性,即使是豎向荷載的影響,仍能夠保障墩臺結構受力的科學性[2]。
近幾年,我國連續建成多個大跨度鋼構造橋,跨度大于120m 的鋼構造橋已經建成70 座以上,如:1997年,我國第二座大跨度連續鋼構造橋建成,橋梁跨度為270m,其的跨度之長、在當時位居世界第一。這些都說明了在大跨度連續鋼構造橋上,我國已經掌握了國際上領先的建造技術。
在某大跨度連續鋼構造橋的建設工程中,該橋梁為三跨橋,跨徑分別為150m、270m、150m,橋面寬為32m。該橋梁的上部與下部均建設有單獨橋,單獨橋的面寬16m。為了解該橋梁的撓度,筆者對橋梁數據變化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經過時間推移,橋梁下撓達到23cm。但是,與另一相同結構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的下撓相比(橋梁跨徑245m,下撓30cm),該橋梁的下撓力度并不大。實際上,縱觀我國各個大跨度連續鋼構造橋,可以發現,橋梁撓度提升的現象屢見不鮮。橋梁下撓,影響了行車的平穩,增大了行車的危險性。
在運營條件下,橋梁結構應力較小,與混凝土線性俆 變的理論相符,而多次施加應力時,所出現的應變與疊加原理相符。可由以下方面對橋梁俆 變展開探討:其一,橋梁主要構造已經完工,二期恒載未開始,對該階段的間隙時間進行剖析;其二,二期恒載已經完工,對通車的長期 俆變撓度并未測算;其三,利用橋梁長期撓度的預測值,剖析主橋上下結構俆 變前彼此的關系[3]。
為掌握橋梁俆 變和時間的關系,文章選擇了ANSYS 程序與三維有限元分析。對于二次開發,應利用程序特性進行,將新規內的混凝土俆 變公式引入其中,因混凝土降溫與收縮方式等同,可以此思考兩者間關系。在ANSYS 程序中,可選擇方式較多,文章選擇了初始應變法,將混凝土與預應力筋沿橋梁縱向劃分為多個單元,保障預應力筋與混凝土同時發揮作用,對于力筋的應力不同,可在各單元中選擇不同實數模仿,模擬應力消耗帶來的影響。
在該鋼構造橋工程建設中,第一階段主體結構已經建成,二期恒載俆 變還未施行,展示了:一期恒載作用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橋梁俆 變變形逐漸出現上撓,俆變與時間呈正比例關系,因此,為降低俆 編變形,應盡可能推遲二期恒載工程建設。然而,現實中的工期較短,混凝土一旦達到強度需求,二期恒載工程會馬上開始,假定二期恒載的動工時間為40 天。
在完成第一階段的主體結構之后,不應該馬上開始施工第二階段,以免增加橋梁繞度。若上階段竣工至下階段動工間間隔40 天,以此對橋梁俆 變進行計算,得出結果顯示:俆 變下撓力度不斷增大,且與時間推移成正比關系。 俆變想要達到平穩,若沒有任何外力作用,需要1800 天。
在新要求中,長期撓度涵蓋了預測需要觀察多個方面,尤其是準永久值的影響。依照40 天的一期竣工與二期施工的間隔時間,竣工后橋梁工程可直接通車,以此分析得出:在第三階段,俆變回出現下撓現象,間隔時間越長,則下撓值增大,與第二階段相比,第三階段的計算值增大,與實測值類似。
通過對比三個階段的實際結果與理論結果,我們發現第二階段的繞度實際值跟理論值相差有40%,這是非常大的。再吧準永久值造成的影響考慮進去之后發現,第三階段撓度值的理論結果與實際結果相差減小,約22%。
在第二階段,若預應力水平相差較小,后期俆 變撓度也相對較小。第三階段,若預應力水平相差較大,后期俆 變撓度也會增大。對此,降低預應力差值,能夠有效控制后期俆 變,因此,在鋼結構橋施工設計時,應將預應力的差值、后續撓度影響等考慮其中,保障橋梁的安全性與壽命[4]。
然而,經過幾年時間,第三階段的預測撓度值與實際結果間的誤差逐漸顯現,因為,橋梁不僅要承受恒載,還要承受循環荷載。對此,想要全面掌握該橋梁的俆變,應根據第三階段所得數據,將混凝土變化考慮其中,探討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結構橋的長期性,探討其的后期疲勞性能,全面掌握橋梁工作期間的狀態變化,有效降低應變撓度,成為關鍵。
為提高連續鋼構造橋的施工控制,文章探討了鋼構造橋的施工流程、預應力施工技術。
本工程可直接選用懸臂澆筑法,施工具體流程如下: 其一,在橋墩位置,提前設置支架,為后續工程提供支撐。在支架上,以混凝土澆筑梁段,為拼裝掛籃奠定基礎。其二,在掛籃拼裝時,工作人員應以懸臂澆筑方式利用混凝土澆筑梁段,有效控制該階段的施工質量。其三,因邊孔與梁段相鄰,梁段可直接澆筑于支架。在梁段澆筑中,應保障每個梁段的間距在3-4m,并保障梁段強度與設計相符,方可進行后續施工。其四,以懸臂澆筑進行施工,依照規范的施工流程展開施工,保障施工速度與質量。
在本次橋梁施工中,為達到縱向預應力的需求,選擇錨具型號為OVM15-7;為滿足豎向預應力,選擇錨具型號為YGM。
首先,預應力管道埋設時,選擇70mm 內徑的波紋管作為縱向預應力,埋設偏差控制在5mm 以下,保障波紋管所處位置的準確性。同時,在對鋼筋進行定位時,可在箱梁的曲線0.5m、直線1m 處設置“井”字結構,此為波紋管所在位置。
其次,壓漿嘴、排氣孔的科學設置。在橋梁施工中,進漿渠道即為壓漿嘴,應將其設置在與底部臨近的兩個管道間;排氣孔應以硬塑管為材料,設置在頂部錨板的臨近位置,保障兩者作用的高效發揮,有效控制施工質量。
再次,鋼絞線的張拉。選擇4 臺性能良好的千斤頂,在預應力張拉時,可直接利用千斤頂提供幫助,簡化工作難度。在鋼絞線的張拉中,工作人員應對初應力及時調整,將張拉應力控制在15%,分段張拉,對鋼絞線的伸長量進行詳細記錄,通過將記錄的伸長量和理論伸長量進行對比,保障鋼絞線張拉效果達標。之后,施工人員可進行錨固。
最后,壓漿作業,施工前清理管道雜物,配置水泥漿時,遵循試驗規定,保障壓力低于40Mpa,由壓漿孔將泥漿壓入,保障其符合施工需求。后展開割束作業,利用砂輪切割機展開施工,保障外漏長度低于3cm。最后,對錨口進行清潔,清洗干凈后可進行鑿毛處理,并根據工程設計對鋼筋進行設置,形成鋼筋網片后,可進行封錨工作。
在橋梁施工中,不僅要重視施工技術控制,還要對橋梁結構的內部應力進行監測,若結構荷載發生變化,必然導致橋梁內力發生變化。對此,積極利用計算機,對結構內力實時監控,掌握其的變化情況。同時,還要對施工溫度進行控制,溫度直接影響著橋梁撓度,而溫度變化主要表現在季節變化與日照變化。對此,實時測量溫度差,掌握溫度對橋梁的影響,有效控制溫度,降低其對工程撓度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大跨度連續鋼構造橋建設中,全面分析長期撓度,加強施工控制,能夠有效提高橋梁質量。上文探討了連續剛構造橋的長期撓度展開分析,并對橋梁施工的控制展開探討,工程質量與壽命得到保障,推動了該種橋梁結構的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