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桂梅 聶衡軍
(1.中交城投建設有限公司;2.江西中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及其周邊濕地面積急劇縮小,導致城市生態功能退化,對于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影響嚴重。在當前全世界范圍內,城市內部建設濕地公園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廣泛的濕地利用和保護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中國而言,在城區內建設濕地公園尚處在初級階段,為了促使濕地公園建設價值最大化,需要針對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進行有效分析、合理的設計,通過景觀觀賞性、功能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性能的發揮,為濕地公園建設價值的充分挖掘,發揮促進作用。
我國相關部門將城市濕地公園定義為:“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城市濕地公園定義精確中明確指出了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經濟價值,突出對濕地公園開發、規劃和保護以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整體上而言,城市濕地公園與城市一般公園相比較而言,其特殊之處,尤其體現在城市濕地公園突出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孕育功能,突出濕地本身基礎上的自然文化價值和科普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1.1 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生態危機逐漸展現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城市生態文明放在城市發展的第一位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生態化規劃設計方法是在全球性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為化解環境問題、謀求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大量學科交叉研究與規劃設計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規劃的基本思想理念[1]。那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運用生態化規劃設計方法,注重濕地生態系統對城市生態孕育功能,能夠為城市生態保護構建安全屏障,為城市生態建設發揮有效的促進作用。
城市在創新建設和擴建的過程中,城市人類活動對濕地形成了巨大的危害,導致濕地的面積急劇縮小。濕地生態系統環境的破壞最終將危害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行。針對當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邊角效應和雨島效應等特有的問題,在立足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切實需要加強對濕度的保護,積極借鑒國外城中濕地的保護方法,建設濕地公園,為濕地功能價值發揮創造平臺,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城市濕地公園需要將濕地與公園有效結合,通過景觀設計打造符合濕地本身的公園,實現適度的開發和利用。而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在設計規劃中,是集生態、藝術和功能性建設為一體,是將景觀的美學理念和濕地的生態功能有效結合在一起,創新升華,構造個性化的濕地景觀。
1.1 生態保護優先,合理利用資源原則
保護好濕地資源,是濕地公園建設中必須予以優先考慮的,這包括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連貫性;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以及保護濕地資源的穩定性[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主要體現在充分借助景觀生態型和恢復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將人工規劃設計和濕地的自然性有效結合,實現景觀的合理設計。景觀設計要保證景觀本身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不被破壞,仍然完整性的存在,生物地理過程仍然能夠繼續實現。所以,城市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尊重生態完整性原則和適度的本原性,最大限度保護濕地存在的生物和各種群落,尊重濕地生態系統循環的機理,給予其充分的調節和修復支持,切忌打破濕地本身的平衡性,實現保護基礎上的開發,遵從城市濕地公園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1.2 尊重物種多樣性原則
城市濕地規劃設計中,尊重濕地的物種多樣性,對于其存在的各種生物群落和生態環境類型有效保護,不會破壞生物原先的棲息地,保證生物物種能夠繼續
生存和繁衍,尊重物種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規劃設計和開發。
1.3 合理分區,人為互動性的原則
為了保證城市濕地公園能夠持續化的存在,切實注重其功能價值的發揮,在規劃設計中則需提出合理分區,人為互動性。即將城市濕地公園納入到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規劃系統中,注重濕地公園為市民服務功能的發揮,在保護基礎上,開發濕地公園的觀賞、游覽、科普教育和文化活動價值,以此獲取一定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基礎,為生態保護價值的永久性實現提供有效的支撐。
2.1 因地制宜
城市濕地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充分尊重濕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基礎上,在社會經濟條件充分分析和許可的前提下,合理規劃設計。針對城市濕地景觀,調查城市水文特征、地下水特點、地層構成以及土壤狀況等合理選擇,在景觀設計中是否需要塑造自然恢復濕地、污水沉降濕地、雨水回收濕地以及特殊化動植物保護區等,科學劃分,不能違背濕地開發利用的保護性原則。
2.2 本土化植物物種和群落的利用
城市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為了保證景觀規劃效果有效體現和可持續地發展,有效控制景觀規劃設計成本,注重對濕地所在地區本土化植物物種的利用,注重物種生態循環功能的有效發揮。合理利用人為干擾,維護濕地群落物種多樣性及生態功能是濕地建設和治理的關鍵[3]。如城市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使用鄉土景觀,不但可打造出別具韻味的景觀,還可延續當地的歷史文化,對于濕地景觀的塑造體現了“錦上添花”的效果,促使城市濕地景觀塑造具有濃重的地域文化特色,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市場響應,促使濕地景觀可持續化存在。
2.3 監控和測定的長效實現
城市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注重持續性的監控和測定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一工作進行的主要目的則是,我國當前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存在諸多不足,通過對濕地景觀的大氣環境、水生環境、地質環境、物種生長狀況等方面實現動態化和實時性監測的基礎上,有效評估分析,發現問題,及時改進,避免對濕地本身產生不良損害。
2.4 公眾的參與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是在保護基礎上的開發和利用,為了避免濕地公園塑造中過渡注重開發利用價值,忽略保護出發點的存在,在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積極引導公眾的參與,采納公眾關于景觀自然美和藝術美塑造的建議。且可以通過免費為人們提供樹苗,讓其在濕地公園中栽植,以此給予一種責任感,促使公民參與到濕地公園建設和保護中。
2.5 多要素的綜合應用
城市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突出對多要素的綜合使用。從水、交通、建筑、植物、動物、駁岸等方面實現要素的綜合使用,尤其是駁岸的恰當使用,在借助景觀生態學理論和美學基礎理論下,合理分析、科學規劃。通過多種要素的組合搭配,突出景觀設計的美感性,這也是城市濕地公園打造的重要工作。
綜上所述,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在遵循生態完整性和物種多樣性原則下,能夠因地制宜、強化本土化植物的利用、動態化監控、公眾廣泛參與以及多要素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對濕地景觀合理設計,以實現保護和利用的完美結合,提升城市濕地公園內生態功能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