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軍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測繪地理信息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水生態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部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1]。面對目前鄉村水生態環境的變化,江西省水利廳提出水生態文明村建設,塘石村積極響應,提出塘石村水生態文明建設。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具有像海綿一樣的吸水、濾水功能,在應對環境變化、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2]。這種理念已經廣泛運用于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中,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加速,這種理念也被引入鄉村規劃建設,并運用于美麗鄉村建設中[3]。
水資源污染、鄉村內澇、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的鄉村水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水生態文明村建設首要是解決鄉村水生態環境問題[4],海綿城市理念就是針對水環境問題提出的先進理念,將這種理念融入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規劃中可以幫助解決鄉村水生態環境問題,本文運用海綿城市理念對贛州市興國縣塘石村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進行探討。
通過現場調研和走訪發現塘石村水生態環境問題集中主要包括村內洪澇和水質惡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一旦碰到稍大強度的雨水,村內基本處于“看海模式”,而稍加干旱時,村內用于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不到保障;(2)村內用于生活的自打井水質正逐步惡化,水塘、溝渠等重要水生態要素正逐步被破壞,水質嚴重污染。
塘石村現狀建成區面積約為93.77 公頃,其中村莊建設用地71.59 公頃,占建成區面積的76.35%,非建設用地22.18 公頃。建設用地中以村民住宅用地為主,村民住宅用地中夾雜著一部分生豬養殖的生產用地,村民住宅的過度集中導致生活污水、生活廢棄物的過度集中排放,從側面增重了水生態循環的壓力,另外由于生產用地的混亂布局,進一步加重了局部水生態環境的惡化。
縱觀塘石村地形,地勢呈現北高南低,中部平坦態勢,但總體較平坦,一旦遇到較強降雨的天氣,村內積水無法順利靠自重排出,導致村內洪澇的出現;另外,由于地勢的過于平坦,村內的灌溉生產用水無法順利進行自重引水灌溉。
由于鄉村的大力發展,鄉村的下墊面結構也與城市一樣,大量的天然透水的下墊面變成了不透水下墊面,村內過于集中的建設、溝渠底面的硬化、水塘底面的硬化等不透水下墊面的急劇增加,直接隔斷了地上與地下水之間的平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同時人類給自然帶來的破壞也越來越多。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藥、化肥的使用,直接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態平衡。
海綿城市理念的核心是通過吸水、濾水的方式改善水質和調節水生態平衡,針對塘石村水生態環境問題,本文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從控制水生態環境污染源頭、改變村莊下墊面、激活村內水生態要素三個方面提出塘石村水生態文明規劃策略。
3.1.1 改變傳統的污水排放方式
村內傳統的排水是雨污共管排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村內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地增加,已打破原有排水生態平衡。規劃將污水分片進行處理,各片區建設生態塘。每家每戶廚房建設小型隔油池,廚房的污水先進隔油池與衛生間的污水統一排入化糞池,經化糞池處理之后再進入污水管,污水管統一排放到各片區的生態塘進行最終生態凈化處理,這樣能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污染的擴散。
3.1.2 改善村內環衛設施水平
目前村內存在較多沒有防護的垃圾堆積點甚至沒有任何設施,住宅附近的住戶直接將垃圾倒入附近的水塘、溝渠內,對塘石村水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規劃建立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的環衛工程體系,對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利用和處理全過程實施有效控制,在村內布置生態型垃圾收集點和垃圾桶,切實將固體污染源降到最低點,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村。
3.1.3 優化用地結構
將原有緊湊型發展轉變為生態適宜型發展,合理規劃村民住宅用地,合理安排村內生產用地,從源頭隔斷污染源,同時規劃增加村內綠化用地規模,結合綠化用地增加水生態環境要素,提高水生態平衡能力。
下墊面指的是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地球表面,大氣圈以地球的水陸表面為其下界,它包括土壤和植被等,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5]甡。根據朱元 ,金光炎[6]等人的研究,原有生態型的草、林、農田等透水下墊面對雨水具有良好的蓄留、入滲、凈化等作用,而現代化的屋頂、路面、廣場等不透水下墊面不具備這種生態功能。
隨著村莊建設的現代化,村內下墊面結構大部分已經由原來的生態型轉變成非生態型,村內水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因此,本次規劃提出從硬化建設轉變為生態建設,激活自然生態要素,讓村莊重新自由呼吸。
塘石村的重要水生態要素包括農田、坑塘、溝渠等與水直接相關的設施,這些要素在村內所占的比例較大,但都沒能發揮其應有的生態作用。應充分發揮農田的蓄水作用,有效緩解暴雨季節的洪澇災害的發生;疏通各類溝渠并將其連接成網,采用生態化建設,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排水壓力,對水域也能起到生態凈化的作用;清理坑塘周邊以及坑塘內的垃圾、淤泥等雜物,對部分坑塘周邊進行生態型加固,并將其與周邊溝渠串聯,形成一個“連通器”,有效提高塘石村的水生態環境承載力。
面對塘石村快速發展而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的形勢,本文引入海綿城市發展理念,探索一條鄉村可持續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和利用塘石村現有自然生態要素,從根源上改變水生態環境問題,將塘石村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