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睿
(山西機械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9)
施工部門要積極應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建立完整的施工處理方案,發揮技術優勢的基礎上,確保能提升建筑工程項目施工質量和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實現建筑工程項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
在建筑工程施工項目中應用灌注樁施工技術,能有效提升整體施工項目的綜合水平,建構完整的施工規劃體系,從而提高具體施工管控流程的質量。
第一,灌注樁施工技術的應用能有效簡化施工操作流程,主要是進行注漿管和鋼筋籠中澆筑混凝土的護理方式,能有效維持相應元件的強度參數,并且保證相應強度體系達到規定范圍內才能合理性落實注漿處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大范圍施工項目都采取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是因為技術能被應用在不同類型地質條件中。
第二,相較于傳統施工技術體系,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形成的灌注樁樁徑更小,且樁的長度更短,因此,能有效減少鉆孔的深度,這就使得相應的處理過程避免了地質較硬或者是難以穿越土層應用控制的難度,降低施工困難的同時,就能提升施工的時效性,維持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施工進度。并且,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借助預埋導管處理相應工序,并且依據技術模式對樁身進行較為完整的時效性檢測。
第三,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能合理性提升承載力水平,進行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控制的過程中,依據固化效應就能對樁底沉渣和樁側泥皮進行固結控制,這就能提升樁結構的整體承載水平。最關鍵的是,結合項目數據調研分析可知,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能有效對細顆粒土的承載力參數進行優化,提升幅度在30%到70%之間,而對于粗顆粒土則能提升50%以上的承載力,最多為150%。依據數據可知,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對于優化整體施工項目承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1]。
本文以省道***線大件過境公路工程項目為例,工程項目全程路線17.749km,路基寬度32m,設計速度為80km/h,雙向六車道,行車道寬度為6×3.75m,瀝青混凝土結構,依據施工項目具體施工要求,技術部門采取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設計荷載為公路-I 級,大、中橋梁和涵洞設計洪水頻率1/100,特大橋設計洪水頻率1/300;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g,其余技術指標按《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執行。建設內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涵洞工程、交叉工程、交安工程及其他有關附屬設施建設等。
在建筑工程施工項目中,要想發揮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優勢,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監督約束管控流程,確保能夯實管理基礎的同時,按照標準化流程維護項目約束機制,從而提高項目管理的時效性。
第一,施工部門要嚴格依據施工標準完成鉆孔施工處理工序,并且要結合施工現場的情況判定鉆機的擺放位置,保證施工流程的完整性和運行管理過程的綜合價值。一般而言,鉆機的擺放位置要和實現確定的位置進行對照,確保孔偏差能在2cm 范圍內。
第二,在實際鉆孔處理工序開展后,就要保證鉆頭處于垂直的狀態,此時的傾斜率也要得到有效控制,要維持在1%范圍內,只有保證垂直度,才能有效減少大范圍孔洞誤差對整體應用管理過程造成的影響。
第三,施工部門要依據施工項目的設計方案進行孔洞深度的約束和控制,確保能減少施工項目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施工中斷問題,確保能維護施工處理工序的綜合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在注漿孔成型結束后,就要進行集中的質量檢查和監督處理,并且對結果予以綜合驗收,有效完成清孔處理后,將孔內的多余浮土和碎石進行集中處理,確保清理干凈后才能完成相應的注漿操作。也就是說,干凈的處理工作環境能提升注漿的質量,避免周圍雜物對注漿過程造成影響。
在注漿管處理工序中,要結合注漿管要求和控制要點進行注漿管直徑的控制,并且保證注漿管質量能滿足要求,一般而言,注漿管的制作要按照三段式制作工藝開展相應處理工序。
第一,要制作端部的花管位置,這部分要結合側壁實際要求完成出漿水孔設置控制,并且要盡量將孔洞的直徑控制在6mm 到7mm 之間,有效維護制作過程的合理性,制作環節要利用橡膠模或者是塑料模完成花管段的處理和包裹控制,并且有效利用鐵絲綁扎處理完成相應質量約束機制,優化漿液管理,避免滲漏問題對相應應用過程造成影響。
第二,要對上部帶絲扣接頭位置予以監督和管理,有效提升控制工作的合理性,并且保證具體約束機制和直管處理效果的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技術人員要結合標準完成相應的制作工序,并且盡量保證注漿管的穩定性和密封效果。
第三,在注漿管制作工序結束后,就要按照標準化流程和質量標準完成注漿管安裝處理,以保證后續注漿過程順利開展。一般而言,要進行注漿管下放和安裝兩個基礎操作。一方面,在下放應用處理的過程中,要對注漿管進行準確定位對接,并且在整理焊接注漿管縫隙的過程中,要將接口的連續性、充實性以及密封性作為關鍵,從根本上完善相應的處理工序。另一方面,在安裝過程中,要對接口位置進行集中復查,只有按照施工標準進行的注漿口安裝操作才能提升實際應用質量,避免注漿口漏漿等問題的發生,提升整體應用管控項目的綜合水平和效率[2]。
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應用的過程中,要結合注漿管道質量水平進行標準化判定和分析,有效對密封性以及內部通暢性進行監督,從而避免注漿過程中出現管道堵塞亦或是漏漿等現象,從根本上提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綜合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注漿壓水試驗的過程中,要將時間控制在3 分鐘到5 分鐘之間,確保水壓能滿足測試的基本要求,并且將壓力集中約束在0.5MPa 到1MPa 之間,避免壓力較大對整體注漿孔質量安全產生影響,也能從根本上避免注漿孔坍塌問題的出現。
在建筑工程施工項目中,要想發揮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優勢,就要結合施工項目的整體環境和應用要點進行注漿技術的處理,確保質量監督管理過程的完整性,注漿過程不僅僅要結合地質條件進行壓力分析,也要對壓水試驗等參數予以綜合考量,維護注漿壓力應用管控的基本價值。若是在注漿過程中出現了冒漿的問題或者是串漿等現象,就要結合間隙式注漿處理工序的特征,有效對注漿應用過程予以管理,確保每次注漿時間都能被控制在30 分鐘到60 分鐘之間[3]。
建筑工程施工項目中應用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過程中,也要對質量控制機制和管理措施予以分析,架構完整的質量運行監督體系。一方面,要對鉆孔施工質量進行監督,并且維護注漿管和其他制作設備的質量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對混凝土質量進行約束和監督,并且要對施工進程展開深度管控和處理,一定程度上保證建筑工程項目施工質量得以優化。
總而言之,灌注樁后注漿施工技術的應用對于建筑工程項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能有效提升樁基礎穩定性、可靠性以及承載力,在實際應用管理項目中按照技術標準和施工規范進行施工監督和管理,能從根本上維護施工項目的基礎質量,促進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水平和經濟效益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