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為秀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0)
近年來,我國大力對于體育教育及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項體育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家要求在2010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總規模要達到3 萬億元,同時體育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受其影響,各大高校對于體育事業的投入規模不斷擴大,體育場館建設逐漸增多。然而就建設過程來看,高校體育場館建設尚存在較多問題。新時期,解決體育場館建設問題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
作為體育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平臺,體育場館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影響。從實踐過程來看,校體育場館建設具有以下必要:
其一,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人們對于高校教育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其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技能,而且要擁有較為強健的體魄。然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基本教學平臺的建設較為緩慢,要實現校體育教育質量提升,首先就應對體育場館這一教學環境進行優化。其二,現有體育場館應用中,場館的面積、設施應用與實際教學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這要求高校管理人員應注重教學硬件環境的改善,體育場館的更新升級勢在必行。其三,新時期,我國對于重視體育事業發展,并通過各種政策對體育相關工作的開展進行指導。對高校而言,進行體育場館建設符合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國情,其是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學校體育場館是全民健身體育場地的重要組成。《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15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控制在2 平方米左右[1]。在其影響下,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數量逐漸增多,且建設質量明顯提升。然而從縱向角度來看,先已建設的體育場館與高校的體育教學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即體育場館人均面積明顯不足。據統計,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中,體育場完全能滿足教學需求的僅占5%,這與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場館建設費用明顯不足。具體而言,體育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學場館的建設需要較大的經費投入,然而我國各大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有限,較多的教育教育經費用于文化課程教育,用于體育支撐的費用僅能實現基本教學器材的購買,這使得高校體育場館建設受到阻礙。此外,一旦場館建設,則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維護,而高校與社會企業、地方政府的對接聯系不夠緊密,其也導致了體育場館建設難度的增加。
體育場館利用率低是當前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應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層面:其一,體育場館建設類型單一。現階段,人們的活動需求多樣化、層次化;而高校的體育場館僅能滿足學生籃球、羽毛球等簡單運行項目的需求,這對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發展和學生成長造成阻礙。其二,受場館管理體制和學生健身意識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高校的體育場館僅做教學應用,平時對學生并不開放,而學生也不能積極的利用場館內的設施進行自我體魄鍛煉,由此降低了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
豐富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和教職工的業余生活質量是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應用的重要目的[2]。體育館應用過程中,要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就應實現場館服務質量提升。然而在實踐中,高校體育場館的服務形式普遍單一,場館內部設施不全,且學生的鍛煉活動無專業教師指導,體育活動效果明顯較差。此外,較多高校的體育場館實行有償服務機制,其雖然對本校學生進行了優惠政策制定,然整體實施效果較差,這使得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新時期,要實現高校體育場館建設及利用質量,還應進一步提升場館內部的服務質量。
新時期,人們對于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較高要求;就高校體育場館建設而言,要實現場館建設質量提升,學校管理人員還應注重以下策略的規范應用: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緩慢,高校體育場館建設不全。從根本上講,這與人們的體育健身意識具有直接關系。具體而言,教育事業發展中,人們對于一直重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并對進行了大量教育資源的投入,而體育教育一直處于邊緣化位置,這不僅影響了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對體育場館等硬件設施的建設造成阻礙。新時期,要實現體育場館建設質量提升,就必須實現人們體育思想觀念的轉變,確保國民具有較高的健身意識。對高校師生而言,其應確保自身健身意識與價值觀、消費觀的協調,實現體育建設的動態化認識。此外,其還應將個人的建設需要與社會發展進行聯系,在滿足自身健身需求的同時,為國家體育產業發展貢獻力量,唯有如此,才能極大的促進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與發展。
現階段,資金匱乏是阻礙高校體育場館建設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3]。基于此,在高校體育場館建設中,就必須注重體育場館建設資金問題的合理解決。就目前而言,開源和節流是體育場館資金問題解決的兩種主要途徑。就開源過程而言,學校應在現有教育資金的基礎上,借助當地政府平臺,實現校企合作建設運營模式的構建。具體而言,學校應在自身人才優勢的基礎上,與企業建立對口的合作關系,一方面,企業為高校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學校在可在提供專業理論知識指導的同時,為企業提供實用性人才,從而確保良性發展模式的形成。當體育場館建設完成后,高校應在其應用的同時,組織師生對場館內部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場館管理費用的降低,從而實現小體育場建設資金的節流控制。
高校體育場館建設中,場館利用效率的提升需要注重以下要素把控:其一,體育場設計初期,應注重場館服務功能的不斷優化,確保場館體育項目的功能分區逐漸多元,實現師生體育活動需求的滿足。同時,還應進行有限空間內各個體育項目的合理規范,促進場館空間應用的最優化。其二,完善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譬如,對場館課余優惠政策的內容和實施過程進行優化,實現學生運動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其三,適宜的文化消費環境能夠有效的提升校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具體而言,高校應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營造文化消費環境,確保師生樂意到體育場館活動,從而實現場館利用效率提升。
新時期,國家對于體育產業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對于高校而言,要實現體育場館建設質量提升,人們還應注重其服務水平的不斷優化。一方面,制定規范的體育場館建設、管理制度,實現場館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另一方面,應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專業性進行培養,確保其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體育專業和能力,能夠實現場館內部鍛煉人員的有效指導和服務,確保產管應用質量提升。
體育場館建設對于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開展具有重大影響。實踐過程中,教育工作人員只有充分認識到體育場館建設的必要性,然后在當前建設問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場館建設策略的規范應用,才能確保體育場館建設的規范,進而在保證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的同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