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濤 吳旭陽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再生建筑學最早起源于歐洲的十九世紀中葉,在當時以工業革命成果為代表的現代生活方式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傳統以居住為主的封閉社區和街區也開始讓位于以交流—娛樂—購物等現代商業空間的需求,于是以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摩納哥等其他港口城市為先端,在全歐洲乃至美國逐漸開始了大量性的建筑再生實踐運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許多中世紀的成熟城市都已經改造完成了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初步對接。與此同時,經過理論技術的不斷完善與實踐經驗的逐漸積累,再生建筑學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立而完整的技術科學。當二戰結束之后,面對滿目瘡痍的大中小城市,歐洲各國建設規劃當局重新提起了再生建筑學的理念,通過再現重建、改造修繕、等一系列方式,使大多數遭受時間或者戰爭毀壞的城市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再生。
再生建筑學是指在保持原有建筑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局部結構和裝修,大幅改變建筑的使用功能,它是一種對既有建筑的保護、改造、升級與再利用的建筑科學。
近些年,人們紛紛吐槽一些城市缺乏城市特征,缺乏城市印象……發展總是利弊共存,總的來說,近些年的規劃發展質量參差不齊。胡同的消失,城墻、四合院、名人故居、文物的破壞,舊城內的私自搭建,千城一面等,使得城市風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同時,也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陜西省華陰市,為了依托西岳華山發展旅游事業,于是修山建塔建寺廟,生硬的去拼湊一套歷史文化旅游的東西,一方面影響了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使得原有的自然山體千瘡百孔,這何其可悲。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就是區域歷史文化構成的獨特性,由于所處的地形地貌與文化背景不一樣,最終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也就獨樹一幟了。而我們今天的“拆舊建新”已經墮入了“千城一面,萬屋一貌”的境地。
而同樣是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發展,上海新天地項目就獲得了成功。它們在保護現有建筑的基礎上,積極開發,進行改造與功能置換,將歷史建筑的文化元素與新時代的建筑文化元素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則促進了城市文化思想的發展。
在再生建筑學的指導下,新天地的開發與保護模式主要有五方面:一、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二、經濟與文化相促進。三、明天與昨天相輝映。 四、舊建筑與新生活相促。五、開發與運營相生。它將歷史、文化、經濟、未來完美結合。這個項目的落地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使本已走向歲月長河的石庫門綻放出了新的生機。如今新天地已被公認為中外游客領略老上海歷史和現代生活常態的最佳去處之一,也是上海文化新地標及品位的象征。
近年來,雖然我國城市建設發展日新月異,但城市風貌特色塑造卻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在城市快速發展下,累積了若干年的城市風貌,已經被在追尋利益地過程中漸漸丟棄。因為城市新的規劃與發展,忽視了城市記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千城一面”幾乎是一種寫照。看到這么一段話:正在進行的假期,如同其他節假日一樣,很多人選擇旅游的方式去放松,但是從國內其他城市回來,往往有差不多的感受。即使你出門前做了準備,查找該城市的民俗文化、風景名勝等,等到了目的地,還是不容易找到路邊悠閑的小吃攤,倒是林立的高檔辦公樓、如地標似的突兀在那里,讓你感覺不到在別處。
“城市記憶”是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紀錄。依靠再生建筑學的技術手段,通過城市氣氛的營造,或者完善發展之中的歷史特征等,對于人們心中的城市記憶的加深有著極大的意義。
在杭州中山路的改造項目中,設計師王澍提出了一個概念“城市復興”,旨在將這種地方最具有城市文化價值的部分“城市氣氛”保留下來。一方面對原有的舊建筑進行保護,繼而新舊夾雜;另一方面,利用杭州古城特點的坊巷制進行城市空間結構的梳理。于是,中山路變身成了歷史中的南宋御街。它既延續了城市文脈,又成為杭州城市文化的標簽。如今,改造好的中山路,吸引了無數的游客。并且,外國人則認為它就是杭州,杭州人也似乎回到了記憶里的氛圍之中。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人創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城市的快速發展,會要求相應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體系及環境保護措施能與之快速相配套并協調發展。而這個過程稍不協調,就會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而一旦對生態平衡造成了破壞,這個連鎖反應最終將導致人類居住的城市環境越來越糟糕。
利用再生建筑學的方法去更新建筑,在保護周圍的建筑環境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建筑的改建,以最終達到既保護了建筑再生,又維持了其自身的生態平衡的目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資源的浪費與污染等問題。
而杭州西湖天地的案例在這一方面就顯得十分的成功。設計師從回歸自然的理念出發,最大限度的保護了西湖沿岸本身的生態環境。他大膽采用了玻璃等現代元素與杭州的園林、建筑結合,不但延續了杭州的建筑特色,而且創造出了四季皆宜的園林環境。其人、自然與建筑的融合、秀麗景色與時代需求的融合、繁華與靜謐的融合,一方面創造出了屬于杭州獨有的西湖風光;另一方面,西湖天地則也借著湖光山色,把杭州的山水園林特色發揮地極致。
城市盲目快速發展的最終代價就是在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的城市從中國土地上逐漸消失。當城市特征消失,只剩下城市規劃館的模型在記錄著曾經各行業的存在時,中國的城市建設將會面臨著空前的發展危機。
再生建筑學作為一門獨立而完整的技術科學,狹義的來說,它更像一種設計規劃的技術手段。這種技術手段對于城市具體的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城市風貌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意義。雖然“建筑再生”理論上強調的是讓原有的陳舊建筑或者歷史建筑展現出新的生命力,但歸根結底,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人們的“美好生活”。而歷史建筑、城市整體印象的保護,其不只是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人類與城市、自然、歷史文化抑或前人的交流方式。這種基于原真性原則、適應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延伸性原則等的發展,是我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要走的路,而“再生建筑學”這門學科將對其具有十分科學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