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軍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濰坊 261061)
在對設備進行維修的過程中,關鍵性設備一般可首選狀態維修策略,如果狀態維修策略不可行,或礙于現實條件無法開展,可采取定時維修策略。對于主要設備,除了突發性故障的維修,通常都是采用定時維修策略;對于次要設備,一般可采取事后維修策略。在現代化企業發展中,設備維修形式和策略多種多樣,由此也增加了維修工作的難度,要求相關維修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對維修策略進行針對性選擇,而并非照抄照搬,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維修效果,節約成本,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目的。
在當前的設備維修工作中,常見的維修策略為狀態維修、定期維系以及事后維修。其中,事后維修,主要就是在設備發生故障之后再進行維修,其特點為被動性強;定時維修,目的在于避免設備部件功能減退或降低設備故障發生概率,由維修人員根據事先預定好的時間開展設備維修工作,其特點為主動維修、預防性維修;狀態維修主要就是對設備狀態進行實時評估,即在設備出現了明顯的異常后所開展的一種維修工作,其特點為主動維修、預測性維修等[1]。
在很多歐美國家中,設備狀態監測技術和故障診斷技術已被廣泛的應用與軍事、航天航空、發電等行業領域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較高。但是在我國,設備狀態維修和狀態監測等還屬于新興技術,發展相對緩慢,因此還未能實現全面普及。近年來,國內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引進多功能設備故障診斷軟件和設備故障在線監測裝置,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由于對狀態維修的運行效果估計不足,因此還存在較多問題和缺陷,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狀態維修工作開展過于倉促。設備狀態維修工作通常無固定時間,技術人員基本上都是結合檢測數據對維修計劃進行制定,具體的維修內容包括狀態維修、故障診斷以及狀態監測。在開展維修工作中需具備相應的基礎條件,首先便是先進的制造生產條件,其次是先進的監測手段,最后是科學的設備管理。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如果倉促地開展維修工作,勢必會對維修效果產生影響[2]。
(2)未能充分考慮設備故障模式和特點。在具體的設備管理工作中,結合設備的優先等級、重要程度和故障特征的不同,一般需要選擇針對性的維修策略。例如,對于關鍵性設備,通常要采用實時在線的手段對進行狀態管理和機械保護,主要設備可采取定時維修策略,次要設備可采取事后維修策略,且無需在這類設備維修上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但在當前的設備維修工作中,很多技術人員都無法結合設備的優先等級、重要程度和故障特征等選擇合適的維修策略,因此也會對維修效果產生一定影響[3]。
(1)結合設備類型選擇維修策略。關鍵性設備的運行狀態與企業的生產運行息息相關,因此,可在滿足經濟性和技術性的前提下,對狀態維修策略進行選擇:主要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將會對正常生產產生影影響,建議采取定期維修策略;次要設備對生產過程影響甚微,建議選用事后維修策略。
(2)結合設備故障模式選擇維修策略:第一,設備基本情況,企業所選擇的維修策略與設備的實際的實際情況必須緊密相連,并做好充足的調查工作,以此為維修方案制定以及效果評價提供參考,設備基本情況包括屬性、性能參數、維修情況、目標、考核指標等;第二,評估設備運行管理模式,結合現行的設備管理體系,對當前的管理模式、維修技術能夠達到要求進行判斷,包括還需要哪些技術作支持等[4];第三,選擇合適的維修策略,結合對設備對維修成本、系統可靠性的影響,維修策略進行合理選擇,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第四,優化設備維修計劃,通過對過往經驗進行總結,對設備維修策略進行評價,并對當前維修策略的優缺點進行明確。
不同類型企業的不同設備決定了維修策略的多樣化,完善可行的設備維修決策,需要有完善維修目標作支撐,之后再維修策略進行合理選擇。通過對狀態維修、定期維修、事后維修等維修策略進行規劃設計,可以形成一個功能強大、協同工作的全新體系。以下是設備維修決策具體流程。
(1)確立目標。通過對設備維修目標進行確立,能夠為設備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以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節約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正常情況下企業設備維修成本約占總成本的3%,設備維修費用與設備故障停機時間成正比。在設定好綜合維修目標后,可對總目標進行分解,即在不同的維修階段確定不同的目標,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5]。
(2)區分關鍵設備與非關鍵設備。關鍵性設備的維修成本高,是生產中的核心設備,實踐過程中,一般可結合設備的安全影響、環境影響以及故障難易等,對維修策略進行選擇。
(3)分析技術、經濟可行性。在對設備維修策略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還要對其技術可行性進行分析,特別是狀態維修,其對于故障診斷技術和狀態監測技術的要求較高,因此,對技術的可靠性、精準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至關重要。如果設備維修技術可行,還要對其經濟性進行考慮,爭取做到費用最小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6]。
(4)選擇維修策略。在確定維修技術符合可行性和經濟性的要求之后,還要對事后維修策略利弊進行權衡,如果該策略行不可通,可以考慮定期維修策略可行性。該工作的基本內容為定期檢查、計劃性修理、日常維護等。
(5)編排維修工藝和維修計劃決策。在正式開始設備維修工作之前,企業相關技術人員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對維修工藝和維修計劃決策進行編排。對設備的實際應用情況、特點、負荷情況進行考慮,同時制定出相應的維修計劃,該計劃決策的目標基本可歸納為:環境危險性低、安全性高、維修費用低、使用規范性高等,這些計劃都要在實踐中進行完善,從而更好地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此外,企業設備維修計劃的制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結合實際變化進行調整。
(6)維修以及維修效果評估。設備維修計劃的制定能夠為維修活動的實施提供指導。設備維修效果評估主要就是對相關的維修活動效果進行評價,對所制定的維修計劃進行檢驗,及時維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及時采取措施應對。通過設備維修效果評定,能夠為維修計劃的改進提供參考和借鑒,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設備維修工作,提升工作質量[7]。
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設備的維修模式多種多樣,因此必須要壓結合設備實際情況選擇針對性的、靈活的以及動態化的維修策略。應注意的是,設備狀態維修策略雖然具有突出優勢,但卻不能完全取代定期維修策略,具體情況還要需要結合企業設備的特點、企業的性質等,對不同的維修策略進行合理選擇和靈活應用。對于大型生產企業而言,狀態維修策略較為常見,因為這些企業往往技術先進,具備良好的經濟條件、技術條件等,可以達到節約維修成本、減少設備故障停機時間的目的。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一般可采取定期維修策略和事后維修策略,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促進設備性能的充分穩定發揮以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