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靈豪, 袁 勇, 關 旸, 陳 亮, 王 輝
(浙江中醫藥大學 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杭州 310053)
為推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和《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國科發基〔2017〕289號)。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是高校科研實力的展示,不僅促進學科發展,還可提升核心競爭力。隨著高校規模持續擴大,涉及領域不斷拓展,技術水平也顯著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其使用率和開放問題日益突出,重復建設或購置現象頻現,部門化或個人化問題廣泛存在,浪費閑置情況尤其嚴重。而科研公共平臺作為高校整合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的重要手段,也是開展科研活動的陣地,扮演著服務科研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思維能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等重要角色[1]。國內頂尖院校基礎條件好,在科研公共平臺建設和管理工作開展較早,并已產生一定規模和效益。普通高校由于發展水平受限,運行經費和儀器設備使用、開放共享水平及效益普遍比較低下,儀器設備的重復購置、閑置及私有化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探索科研公共平臺建設,減少科技資源浪費,不僅是國家規范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的當務之急,也是當前各普通高校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普通高校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通常在數量及質量與重點高校相比差距較大。有別于重點院校,普通高校科研經費相對缺乏,學科及專業建設來源比較單一。同時,高校內部學科及專業發展的差異,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高校所購置的大型儀器設備存在使用“私有化”問題。為滿足個人使用方便,或因維修經費難以落實,抑或“儀器設備管理包干制”等原因,分布在各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維護成本大,直接導致不愿意開放共享儀器設備[2]。雖然多個省份建立起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協作平臺,但各地區、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之間或者內部信息交流相對滯后,往往導致儀器設備形成“孤島”現象。
學校建有相關制度,但普通高校并沒有嚴格規范的管理機制。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管理員多為兼職教師,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進行有效和規范管理;實際管理員為研究生的情況普遍存在,不完全熟悉儀器設備的各項性能,缺乏系統的培訓,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日常維護與管理不到位;儀器管理部門通常只在年終對儀器使用的數據進行統計,手工填報數據不實,日常監管嚴重缺乏,無法發揮真正的開放共享效用[3]。同時,普遍缺少行之有效的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評價機制和獎勵制度。導致實驗技術人員的不重視并加重了管理的混亂,從而約束了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難以充分發揮高校儀器設備在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上應有的作用。
采購論證是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購置前一道重要的“關卡”,系統、全面地做好儀器設備采購調研工作,結合本單位實際發展,符合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對科研需求及方向有著合理的判斷和預估,才能真正服務于教學科研、學科及高校。
現實情況中,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的調研時間比較倉促,專家論證形同虛設,影響購置因素多等問題突出。同類單位(部門)相同設備有幾十臺的擁有量,重復購置現象普遍,而論證過程常常忽視這個環節;論證的“專家”常年不換,專家的作用也僅限于“簽字”;所購置的貴重精密儀器價格高昂、型號新穎而實際使用率低下,淪為“擺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4]。全面而深入的論證工作也是普通高校開展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購置前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設有專業實驗技術隊伍,用于支撐學校教學科研工作,服務于教學實驗和科研輔助。專職配置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管理人員數量不多,還需應付繁瑣的數據上報、實驗室日常管理、教學課時等工作,普遍存在崗位職責不明、薪資待遇不高、地位差距大、晉升途徑少等問題[5]。
面對數量多、專業性強、更新速度快的設備,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意識的技術人員很難發揮其作用,不僅影響儀器設備的正常使用,更無法發揮其在教學科研中的作用。遇到損壞或問題很難及時解決,而真正高素質、有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則難以留下。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已經開展建立分析測試中心等形式的科研公共服務體系[6-7],為科研活動和科技創新提供重要支撐。隨著學科交叉領域的融合發展,科技經費及儀器設備增加,科研活動需求也愈加強烈,一些重點高校也陸續建立科研公共平臺,滿足高校內部及社會服務需求。例如浙江大學醫學部公共技術平臺,儀器設備使用率和共享率持續提高,儀器設備及技術服務工作開展得到了校內外的好評和認可[8]。成熟的科研公共平臺不僅滿足了校內外科研實驗的需求,還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了一批批高素質人才。
在科研公共平臺建設的許多成功典范的背后,存在許多“名存實亡”的分析測試中心、公共服務基地等公共平臺。有些高校花了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整合學校現有資源,購置最新的儀器設備,設置專門場地和人員,但實際開展的公共服務量卻徘徊不前,遠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存在于多個環節,學校設計、管理觀念、平臺定位及實際校情等多方面問題。
(1) 領導重視,統一布局。科研公共平臺的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包括崗位編制、職稱考評、財務分配及資產設備等各方面內容。科研公共平臺建設需要高校“自上而下”,頂層設計;整合學校現有設備設施,優化配置;合理安排功能定位,統一布局。打破高校現有格局,重新規劃資源配置方式,必然會遇到困難和阻礙,是科研公共平臺建設的難題之一。必須由領導層面重視平臺建設,從頂層規劃,層層下達,到部門分工推進。例如,高校對現有大型儀器設備的整合工作推動實施普遍比較困難,公共平臺可以采用以學校直接投入為主,探索學科收益的共建模式相結合,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共贏,提高各院系的積極性[7]。
(2) 立足自身,找好定位。滿足自身的科研需求是科研公共平臺的基本目標;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是基本出發點。在發揮公共平臺服務科研實驗前提下,探索發揮其在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輻射周邊區域的社會服務等功能方面也是普通高校科研公共平臺建設的重要思路和方向。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公共平臺在服務科研體系上已經實踐多年,成效顯著。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積極探索科研公共平臺在科研與教學的雙軌并行模式,發揮其在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9]。經過2年多的實踐與探索,該醫院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課程體系,在促進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素養的提高方面效果斐然。浙江工業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在承接地區企事業單位分析測試起到重要作用,在產學研的區域創新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力。結合發展實際,探索滿足自身發展要求的同時,積極尋求科研公共平臺“由內到外”的服務功能定位,方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3) 結合特色,發揮特長。普通高校一般學科差異性小,單科性強,科研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及科研建設經費相對有限,實驗室資源相對單一。高校應集中自身學科資源優點,發揮其特長和優勢,建立起具有學科特色的科研公共平臺,例如突出中醫藥院校或者醫院則可以突出其中醫中藥或者臨床實驗室的學科特點[10]。整合能整合的優勢資源,發揮可發揮的專業特色。既可提高本身的實驗硬件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程度,還能將科研公共平臺建設為助力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
《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國科發基〔2017〕289號)中明確指出“管理單位應建立和穩定高水平專業化的實驗技術隊伍,在崗位設置、業務培訓、薪酬待遇、職稱晉升和評價考核等方面實行富有激勵性的政策措施”。實驗技術隊伍建設與管理是高校科研公共平臺發展所必須共同解決的難題。一支結構合理、專業素質高、業務精湛及服務精神強的實驗技術隊伍是公共平臺標準配置[5]。
(1) 組建結構合理的實驗技術隊伍。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需充分考慮科研公共平臺實驗技術隊伍的功能定位、結構層次、技術核心、服務功能及晉升發展等幾個關鍵問題。功能定位明確、專業隊伍結構合理、實驗技術精湛及良性的個人晉升發展途徑是科研公共平臺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的目標和發展方向[11]。校級、院級或學科級的科研公共平臺體系,明確實驗技術隊伍測試服務和技術支持的功能定位,即科研公共平臺的主要目標為提供技術服務為主,而非學術研究。科研公共平臺的人員隊伍結構更需進行調整優化。針對實驗技術崗位已經設立普通崗、骨干崗、關鍵崗及特聘崗等形式進行分類分級評聘,根據不同崗位等級區別相應的崗位職責,優化實驗技術隊伍結構[12]。發展空間,實現實驗技術人員的自我價值和歸屬感是科研公共平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提供一定事業編制、職稱晉升及職務評聘方面的前景條件,突出個人的發展空間[13]。平衡編制與非事業編之間的發展差異,通過制定或完善人事編制、崗位職級及晉升管理相關的制度規則,為實驗技術人員的個人發展提供保障[11]。
(2) 加強實驗技術隊伍管理。實驗技術隊伍過硬的專業技術是科研公共平臺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明確的崗位職責、完備的培訓機制及考核機制有利于調動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①崗位分工。以儀器設備日常管理、培訓及維護為基礎,明確不同檔次、不同層級的崗位級別對平臺主任、技術主管、儀器管理員及行政助理的具體崗位要求,落實儀器設備運行、培訓、日常管理、技術服務等職責的規范化及制度化[14]。②專業技術。建立日常化、規范化的培訓制度,鼓勵相關人員外出或者邀請工程師進行技術培訓或技術交流,掌握好本領域實時更新技術,為科研活動提供有效技術支撐。③績效激勵。實驗技術人員的日常工作主要為提供測試服務,主要工作指標為機時數、服務收入及人次,而非論文、課題等科研成果。因此,為鼓勵實驗技術人員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績效考核應有所區分,如按開放共享率、技術創新、學生培養及培訓等指標分層、分類考核。
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涉及教學活動、科研管理及數據管理等方面工作。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包括教務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近年來,還陸續推出了專業化的儀器設備管理系統、危化品管理系統、試劑耗材采購管理系統等。為方便科研公共平臺的控制、使用、管理及信息發布等內容,建立起一套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管理有效的科研公共管理平臺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選擇一套功能齊全、模塊完整的科研公共平臺智能管理方案,可有效促進普通高校對于科研公共平臺中科研設施及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管理。
針對普通高校自身的發展現狀,建設科研公共平臺信息化應統籌規劃建設,不僅要解決科研公共平臺的日常控制管理,還應考慮數據兼容同步的問題,避免與學校其他系統相對孤立、信息隔離[15]。將人事、財務、科研設施、儀器設備、危化品、試劑耗材等使用與監管統一納入高校信息化平臺的一項重要管理。
近年來國家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政策的推進,為普通高校科研公共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高校教學科研用檢驗檢測儀器設備和設施資源豐富,而社會和市場需求廣泛。根據各高校特色實際,以檢驗檢測機構認證為導向,既可利用認證規范體系完善自身科研公共平臺或實驗室的管理體系,提供管理成效;還可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承接社會檢驗檢測需求,發揮高校科研資源軟硬件實力,起到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雙重職責的作用[16]。
清華大學分析中心、武漢大學測試中心、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等高校分析測試平臺早已完成資質認定(計量認證)等,可承接相關檢測業務。普通高校科研公共平臺往往因為資源相對少,組織管理程度差,認證工作繁瑣且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認證工作很難落實。通過借鑒認證管理形式,規范科研公共平臺實驗室、規章制度、人員管理、儀器設備操作等內容有效提升公共平臺管理效率[17-18]。
高校科研公共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是一項系統而繁雜的工作,做好平臺管理工作,涉及到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儀器設備、實驗場地、規章制度及開放共享等全方位的內容。雖然普通高校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但使用率低下、理念陳舊、技術水平差異、創新觀念淡薄、人員積極性差等問題都困擾制約著儀器設備及科研公共平臺的發展。
健全的制度體系,嚴格的組織管理,精湛的技術水平,先進的儀器設備,專注的服務理念,完備的考核規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運行體系是普通高校科研公共平臺所必須面臨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普通高校自身特色學科和專業,揚長避短,有效利用學校科研場地和設施資源,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全面開放共享,立足校內需求,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才是改善或解決科研公共平臺建設和管理的有效手段。
立足服務于本單位科研工作還是開放校外承接社會服務,各學校要根據自身實際出發,既不能違背服務學科建設和科研實驗的初衷,也不能無視服務社會的需求。這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兩手兼顧”的統籌,把握兩者間的平衡,為普通高校科研公共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