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6 日,“全面降準+定向降準”組合拳落地。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9 月16 日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 個百分點。在全面降準之后,央行還將分兩次實施定向降準。為促進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央行額外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 個百分點,并將于10月15 日和11 月15 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 億元,其中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8000 億元,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1000 億元。
但此次全面降準對象不包括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這是由于這三類金融機構的法定準備金率為6%,已經是金融機構中最低的。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可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還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 億元,通過銀行傳導可以降低貸款實際利率。
9 月4 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公告,明確了部分先進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
根據兩部門規定,自6 月1 日起,同時符合以下5項條件的部分先進制造業納稅人,可以自今年7 月及以后納稅申報期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一是增量留抵稅額大于零;二是納稅信用等級為A 級或者B 級;三是申請退稅前36 個月未發生騙取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形;四是申請退稅前36 個月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五是自今年4 月1 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新規增大了部分先進制造業的退稅金額,對于符合條件的增量留抵退稅額允許在計算時全額退還,不需要再乘以60%,使得企業獲得更多的資金,可以進行投資、研發及擴大再生產。
相比之前規定,此次針對部分先進制造業出臺的留抵退稅政策更便于執行、門檻更低。
9 月2 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聯合下發《關于加強P2P 網貸領域征信體系建設的通知》。通知明確:P2P 網貸機構將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央行征信中心、百行征信等征信機構。如有惡意逃廢債等行為,將被報送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并記入個人信用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網貸交易利率情況也將納入征信系統。超過法院支持的利率部分,借款人可以主張不還并不納入征信系統。“失信人名單”在寬限期結束后,將送至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這意味著,即使平臺退出,借錢也要還,否則將造成極大影響。
8 月29 日,韓正主持召開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全體會議,表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為國民經濟做了一次高質量“體檢”,值得充分肯定。
韓正強調,統計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數據的真實性,必須排除各種影響,確保統計數據真實可靠。下一步,要以公開透明為原則,加大普查數據公開力度,方便用戶獲取、查詢、使用普查數據。要用好經濟普查成果,最大限度發揮普查資料價值。深入挖掘普查資料,系統分析普查數據,為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據了解,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標準時點是2018 年12 月31 日,普查對象是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目前已完成數據采集、審核和匯總評估工作。普查的主要數據將擇時公布。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了20 條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創新流通發展。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促進流通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傳統流通企業創新轉型升級,在城市規劃、基建配套、用地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促進形成以鄉鎮為中心的農村流通服務網絡。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落實允許綜合保稅區內加工制造企業承接境內區外委托加工業務的政策。抓緊調整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
2.培育消費熱點。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支持購置新能源汽車,促進二手車流通。支持綠色智能商品以舊換新。活躍夜間商業和假日消費市場。搭建品牌商品營銷平臺,保護和發展中華老字號品牌。
3.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連鎖便利店發展,探索優化食品經營許可條件,支持地方探索“一照多址”登記,開展簡化煙草、乙類非處方藥經營審批手續試點。取消石油成品油批發倉儲經營資格審批,下放成品油零售經營資格審批。
4.強化財稅金融支持。降低流通企業成本費用,推動工商用電同價、總分機構匯總納稅政策進一步落實。研究擴大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適用范圍,加大對高性能物流設備進口的支持力度。
5.優化市場流通環境。強化消費信用體系建設,嚴厲打擊線上線下銷售侵權假冒商品、發布虛假廣告等違法行為,積極倡導企業實行無理由退貨制度。
9 月1 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2019 中國企業500 強榜單。從具體數據看,500 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79.10 萬億元,比上年的500 強企業增長了11.14%;資產總額為299.15 萬億元,較上年增長了9.08%。
其中,“千億俱樂部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有194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建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平安6 家企業的營業收入邁進萬億元門檻。
數據顯示,今年的500 強企業中,發明專利占比實現了6 連升,綜合稅負(納稅額/營業收入)為5.12%,實現了“三連跌”。
2006~2019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批發貿易、零售、交通運輸三大類行業從313 家減少到199 家,金融、供應鏈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等行業的企業日漸壯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正勁。我國大企業群體在向產業鏈中高端持續邁進。同時,先進裝備制造企業成績斐然,電力電氣設備制造業、風能太陽能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半導體、集成電路及面板制造業都有企業新進榜單。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我國力爭到2035 年將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 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為7811 億元。從2014 年到2017 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4.6%。李建明指出,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需求彈性大、覆蓋領域廣、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強的特點。同時體育產業還是新興產業,能夠融合一二三產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伴隨新技術的誕生,會不斷涌現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經過科學測算,預計到2035 年,我國體育產業總量占GDP 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屆時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李建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