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宇輝 劉穎
前不久,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正式實施。但是,收取企業的網絡紅包要不要繳納個稅?生育津貼和產假工資要繳個稅嗎?父母離異,子女如何享受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這些疑難雜癥,引來不少人的關注。
數據顯示,2019 年除夕至初五,通過手機微信收發紅包的用戶達8.23 億人次。目前,除親朋好友間的互動外,網絡紅包的用途主要還包括:一是企業用來推廣業務。如不少商家會通過發紅包代替廣告投放,用以提高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二是企業用來刺激消費。如很多平臺都會給剛剛消費的用戶發放紅包,以此吸引其再次消費。三是企業用來轉賬。很多企業通過紅包為員工發放工資。這說明,網絡紅包已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不過,在部分業內專家看來,網絡紅包不利于稅收公平和收入公平,更有可能為企業偷稅漏稅開口子。為此,2015 年7 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關于加強網絡紅包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通知》中明確,個人取得企業派發的現金網絡紅包,按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派發紅包的企業代扣代繳;個人取得企業派發的各種消費券、代金券、抵用券、優惠券等非現金紅包不征稅;個人之間派發的現金網絡紅包,不征收個人所得稅。
明確網絡紅包的征稅范圍意味著以下兩點:一是對于企業向個人發放的帶有中獎性質的網絡紅包進行征稅,能夠有效地堵住偷稅、漏稅的缺口,進而規范商家的經營行為。二是由于商家經常提供的買贈、滿減、返券、打折等促銷福利均不帶有偶然性,即非中獎性質,親友之間發放的紅包屬于個人互動,兩者均不在征稅范圍。這樣一來,就使得網絡紅包功能存在的積極一面不會受到影響。凡此種種,都讓網絡紅包得以更加規范、有序地發展。
生育津貼和產假工資是不同的,支付生育津貼的主體是生育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資的主體是企業。職工休產假期間,享受的生育津貼高于其產假或者休假前工資標準的,用人單位不得截留;低于其產假期前工資標準的,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補足差額。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生育津貼和生育醫療費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8 號)規定,生育婦女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的生育保險辦法,取得的生育津貼、生育醫療費或其他屬于生育保險性質的津貼、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但如果是由于產假工資高于生育津貼的補差,則需要并入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繳納個稅。
對于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離異后重組家庭,在新組建的兩個家庭中,若納稅人系其親生父母的一方或者雙方的唯一法定贍養人,則納稅人可以按照獨生子女標準享受24000 元(每月2000 元)的扣除額度進行專項附加扣除。非獨生子女家庭依然按照分攤24000元(每月2000 元)的扣除額度執行,且每一納稅人分攤的扣除額最高不得超過每年12000 元(每月1000 元)。
因此,重要的是,在填寫專項附加扣除信息表時,納稅人一定要注明與被贍養人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