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居
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
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
帶得寒鴉兩兩歸。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郡州(今陜西彬縣)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官至集賢殿修撰。能文辭,嗜畫,尤工詩。詩學白居易,多譏刺時事之作,語言通俗自然。著有《畫墁集》《畫墁錄》。
詩作前兩句“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如同電影長鏡頭一樣由遠及近對鄉村風景進行描繪。遠處,潺潺流水環繞著山坡的田地。近處,院外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院內榆錢落盡、槿花稀疏,表明時已清秋,盛時不再。
詩作后兩句“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詩人把鏡頭又轉換到小院之外。夕陽西下,暮色沉沉,老牛緩緩歸來。黃昏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壓抑陰暗的,而在農人那里卻是極為輕松溫暖的時刻。告別了一天的忙碌,終于可以在裊裊炊煙中與妻子兒女共享天倫之樂,那悠閑的牛兒也自行歸來。這種畫面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現象。但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老牛是自行歸來,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寒鴉容易受驚且善于飛翔,但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閑自在,站立牛背。牛背寒鴉,充分體現了鄉村生活的寧靜與和平。
詩作前兩句詩人用以靜寫靜的藝術手法,選擇了綠水、田地、翠竹、籬笆、榆錢、槿花等靜物,來表現秋日山村的寧靜清寂。后兩句則改用以動寫靜的藝術手法,以老牛之動反襯寒鴉之靜,這就達到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整首詩作者運用以靜寫靜、以動寫靜的動靜互補之方法,來抒發自己悠閑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境,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張舜民曾經說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首詩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其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勾勒出清寂悠閑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悠閑寧靜而又略帶清愁的心緒,構成了和諧渾成的藝術境界, 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