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盛和夫
現在,由企業領導者導致的企業丑聞層出不窮,連不少赫赫有名的企業也因此慘遭淘汰。這個時代對經營者資質進一步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由經營者引發的企業管理危機,不但會導致一個企業的崩潰,而且還將波及整個社會經濟,為社會帶來嚴重的危機。
什么是領導者所需的資質?精通中國古典文化的安岡正篤先生用“知識”“見識”“膽識”這“三識”來表達。
首先,工作必須擁有必要的“知識”,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僅僅擁有“知識”,并不代表能夠承擔領導者的職務。領導者還必須具備“見識”。“見識”并不是指單純的知識,而是把知識升華到“必須這樣做”“我想成為這樣”等堅定信念的高度。再有,由于領導者必須站在組織的最前沿引領整個集團,因此必須具備統帥能力——那就是豪邁的勇氣、決斷力和執行力等特質。假如領導者不具備這些特質,就無法統領由眾多成員組成的集團。這些特質可統稱為“膽識”。無論有多么高明的見識,無論有多么堅定的信念,如果缺少將見識和信念付諸行動的膽力,就不能引領集團前進。領導者應當努力在“見識”的基礎上加上膽力,使自己具備“膽識”。
我認為,領導者在這些資質之上,還需要加上喬治·華盛頓身上具有的那種“人格”,這一點也十分重要。
中國明朝的呂新吾在其著作《呻吟語》中曾論及領導者所需的資質,他把領導者的資質分為三種: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我們往往起用那些擁有才能——具有戰略思維、身懷一技之長、巧言善辯的所謂“聰明才辯”者為領導人。例如,政府往往將那些通過國家公務員一級考試、千挑萬選出來的“秀才”提拔為行政領導。然而,按照呂新吾的說法,這種聰明善辯的才能只不過是第三等資質。這樣的能力對于擔任一介官吏或許是必要且充分的資質,但若談到領導整個集團,僅有這種聰明才智是不夠的。
就像前面所說的,一個集團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在任何形勢下都能帶領集團走向正確方向的勇氣。然而,僅有勇氣還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領導者。正像呂新吾所說的“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具備膽量和勇氣,對于領導者而言,不過是第二等資質。
領導者的資質中最重要的,是呂新吾所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領導者不能膚淺浮夸,而是要具備深思熟慮、值得眾人信賴的厚重性格。一言以蔽之,領導者必須是人格高尚的人。
換言之,領導者應當能力、勇氣和人格三者兼具。但如果要按輕重排序,排第一位的是“人格”,第二位的是“勇氣”,第三位才是“能力”。
20世紀初期的美國企業盛行經營層高薪制,同時也帶來了巨大進益的企業期權。但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措施雖然刺激了經營管理者的主動積極性,但同時也導致企業內部的道德低下及經營者的墮落。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經營管理者如果才干出眾,為企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那么的確應該獲得與付出相匹配的待遇,以促其進一步發揮實力。假如這樣能夠使企業業績進一步提高,那么,無論對員工、對股東還是對社會,都是一件好事。
我并不是全面否定經營者按照業績獲得酬勞——物質激勵的必要性,但如果這些物質激勵的金額過于龐大就會產生問題。
首先,是經營者與員工收入兩極分化的問題。這20年來,美國企業的最高經營負責人(CEO)的報酬增加了40倍以上,但普通勞動者的報酬卻駐足于原有的兩倍左右。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成為維持企業內部道德的巨大障礙。
其次,過高的報酬和期權導致經營者自身精神的墮落。即便是一個品格高尚的經營者,一旦被授予金額龐大的報酬或期權,也會不知不覺開始關注自身利益,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從而置公司和員工于不顧,而是煞費苦心地思考如何維持高股價,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過高的物質激勵使經營者的精神猶如受到毒品的侵蝕,喪失倫理道德,變得麻木不仁。
為了使企業健康全面的發展,我覺得應該重新審視現今的經營體制。
每個人天生的秉性不同,有的人比較好強,有的人比較軟弱;有的人比較魯莽,有的人比較謹慎;有的人比較自我,有的人善于為他人著想,個性可謂千差萬別。如果人在一生中不學習,沒有受到任何新的因素的影響,那么這些天生的性格就直接變成一個人的“人格”,而“人格”決定了“才干”的發展方向。那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一個天性自我、自私的領導者,只要能發揮出優秀的才干,也能取得一時成功。但因其人格存在問題,遲早會為了私利私欲營私舞弊,走上歧途。相反,即使天生“性格”有所缺陷,但在人生中通過接受圣賢的影響,學習正確的為人之道,也能成為具備高尚品格的人。
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擁有完美的“性格”。正因如此,才有必要不斷學習,將其中的哲理融入自己的血肉里,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尤其是擁有眾多員工、對社會負有巨大責任的經營者,更需要率先垂范,不斷精進,提高自己的人格并將其維持在較高境界。
但是,“知”和“行”是兩回事。許多經營者學過一次“正確的為人之道”,就心滿意足,不愿意反復學習,因此“知”而不“行”,只沉溺在知識之中。就像運動員為了保持強壯的體格,必須每天鍛煉身體一般,人心也需要勤于擦拭,稍有懈怠便會轉眼墮落。
領導者有必要反復學習“正確的為人之道”,不懈努力,時刻保持理性。同時,每天回顧、反省自身言行,這一點至關重要。像這樣,通過持續的努力,人才能修正天生個性中存在的缺陷,形成新的“人格”,也就是“第二人格”。通過反復學習“正確的為人之道”,并將其融入自己的血肉,就能不斷提高人格,并將其保持在高水平的境界。
19世紀后半葉,日本逐漸迎來了現代化的曙光。當時,提倡實踐教育重要性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對懷抱雄心壯志的學生們講述了理想中的經濟人的形象。“思想深遠如哲學家,心術高尚正直好比元祿武士,加上世俗小吏的才干、農夫的體魄,方能成為實業界的俊杰。”
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中,優秀的領導者依然需要擁有哲學家般深遠的“思想”、武士般清正廉潔的“心性”、能吏般靈活的“才干”,再加上披星戴月、辛勤勞作的農民般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只有當這樣的領導者輩出時,我們的社會經濟才會變得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