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連
(鹽城市大豐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江蘇 鹽城 224100)
截止2018年底,全區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418臺、水稻插秧機697臺(含乘坐式380臺)、稻麥條播機1682臺、玉米播種機380臺、高效植保機709臺、聯合收割機2749臺(含兼收型226臺)、烘干機493臺、秸稈還田機2408臺,農機總動力達到77萬kW。
糧食生產耕整機械化水平達99%,比省目標高4個百分點,實現糧食生產耕整機械化。
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90%(其中機插率達51%),比省目標高10個百分點(其中機插率低24個百分點);小麥種植機械化水平達90%,比省目標高10個百分點;適宜機種玉米種植機械化水平達80%,基本實現糧食生產種植機械化。
糧食生產植保機械化水平達90%(其中高效植保達52%),達省目標(其中高效植保機械化水平低8個百分點),基本實現糧食生產植保機械化。
稻麥收獲機械化水平達99.9%,比省目標高4.9個百分點;適宜機收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達80%,比省目標低5個百分點。
糧食烘干機械化能力達105%,比省目標高35個百分點,實現糧食生產烘干機械化。
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達91%(其中機械化還田達84%),比省目標高11個百分點(其中機械化還田高19個百分點),實現秸稈處理機械化。
區政府成立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創建領導小組。出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創建實施方案》,明確目標進度和實施內容。各鎮(區、街道)也成立相應班子,制訂方案,做到有規劃、有目標、有制度、有考核。落實區、鎮、村三級責任,將推進全程機械化列入農業農村工作考核內容,對未能如期通過省級考核驗收的鎮(區、街道),年度綜合獎考核實行“一票否決”。與國土部門協調,幫助解決烘干設備、農機庫、農機維修點等設施農業用地指標。
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推介,提高全社會對全程機械化的認識,動員和鼓勵農機大戶、種田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積極參與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每年5月份,組織舉辦全程機械化技術培訓班,重點推介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機插秧、高效植保機械化技術等技術。組織產銷企業在示范鎮(區、街道)進行重點機具展示并進行技術、性能介紹,健全三包服務承諾制,解除農民后顧之憂。
針對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機械化等薄弱環節,明確扶持措施。充分利用省級農機購置補貼、秸稈綜合利用、糧食高產創建等政策,有序推進各環節機械化。區級對新購置10t及以上糧食烘干機、自走式18馬力及以上噴桿式噴霧機、植保無人機、6行及以上四輪乘坐式水稻插秧機、撿拾寬幅1m以上秸稈撿拾打捆機、育秧流水線秧盤成套設備等主體,分別給予1萬元、1萬元、1.5萬元、1萬元、0.8萬元、0.3萬元的作業補助;對機插秧當年育秧0.2hm2以上秧池補助0.1萬元/667m2;對如期完成創建任務并通過考核驗收的示范鎮(區、街道),在市級獎補的基礎上,一次性給予5萬元獎補。
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一方面,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加強學習調研,緊扣稻麥、玉米生產機械化短板,加快引進適應實際需求的種植、植保、烘干等新型裝備。另一方面,圍繞稻麥(玉米)品種、栽培、植保等內容,加快熟化機械化生產模式和技術路線,重點推廣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機插秧技術、稻秸稈還田(犁耕翻還田)集成小麥精量播種技術、機械化田間管理技術和機械化糧食烘干技術,著力解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最后一公里”問題。
雖然近兩年水稻機插秧發展較快,但由于西部稻區田塊小、流轉少,加上整套機插秧生產成本較高,部分農戶還習慣于機械直播,影響水稻機插秧的發展。
因部分鎮土地規模小,高效植保機械作業效率不高。我區玉米機收以收玉米籽粒為主,并以稻麥兼收型收割機為主,玉米機收水平還有待提高。
由于種植習慣、西部地塊限制等原因,呈現出東部好于西部,示范創建鎮好于非示范創建鎮。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在規模種植面積大的鎮發展水平高,而部分鎮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水平目前只有40%左右,特別是水稻機插秧提升難度較大。
以創建為契機,綜合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補貼、高產創建等政策,加強宣傳引導,放大疊加效應,激發購機熱情。引導規模經營主體合理配置機具,發展大馬力多功能復式作業機具,重點加強機插秧、高效植保等推廣,加快優化農機裝備結構。
大豐薄弱環節在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玉米機收,要進一步完善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和作業標準,適時開展集中育秧、機插秧、秸稈還田、高效植保、機械烘干等關鍵技術培訓,加強作業指導,及時解決技術難題,提高作業質量和效率。
將創建工作列入全區農業農村工作考核內容,成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專家組,加強對各鎮(區、街道)示范創建的績效跟蹤、中期檢查和考核驗收。鎮級對照省、市考核評價辦法,掌握工作進度,緊扣薄弱環節,確保按期實現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