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軍
(濟南市萊蕪區大王莊鎮人民政府,山東 濟南 271119)
在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是生產的基礎用品。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對農業生產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農業機械使用量也開始增多。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生產負擔,也有效的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了顯著的改變,對改變農村經濟狀態具有積極影響。但是,由于機械技術水平的局限以及農民認識的不足,導致農業機械的應用受到了制約,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的進步。
相比其他農業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開始應用農業機械的時間較短,對相應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分析研究還不夠透徹,這使得我國現階段農業機械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對農業機械的使用需求也隨之增多,多數的企業忽略了對農機技術的要求,僅僅在追尋產品的更新以及質量的提升,導致我國農業機械的研發較為落后。盡管一些相關的科研部門以及院校非常注重研究的方向性,選擇的課題也較為符合時代的科技性,但是卻缺乏專業性的產業突進,致使研究出的成果缺乏實際影響力。而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技術需要專業的技術特點,若是仿照其他國家的相關技術來進行農業機械的研究制造,是不符合我國農業的發展的,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會出現農業機械不適用于我國農業的生產,最終導致整體的農業工作效率的降低。
農民的農業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業的發展前景,但是我國多數的農民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在進行農耕的播種收獲工作時仍舊使用這傳統的農業機械,對于新型的農業技術持有懷疑態度,不太相信免耕播種等新型技術的實用性。同時,由于農民思想觀念的束縛,認為農業機械只要能夠進行正常的生產工作即可,并不注重高效率的機械運行,并不愿意花費更多的資金來購買先進的生產機械,這嚴重影響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及推廣,同時也對限制了農業生產的質量與產量間的關系,進而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整體經濟的發展。
在農業機械的普及和使用過程中,管理部門起著主管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管理部門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不但無法正確的引導農民進行農業機械的應用,還嚴重的制約了農業機械的普及。并且導致農業機械難以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無法充分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進行農業生產,使得農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也得到的廣泛的應用,開始呈現出集約化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管理方式缺失、服務意識淺薄,導致出現農機使用不合理的現象時有發生,阻礙了農業機械的發展應用。
要想農業機械有更好的應用效果,就要加強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引導,為農業機械的合理化應用提供有效保障。對于農業的來說,科學合理的政策會引導農機市場走入正確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關政策體系,保證制定的政策符合地區農業機械發展需求,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和覆蓋度,并且不影響其他制度的實行。其次,制定并優化相關農機購置補貼制度,鼓勵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進行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確保農機市場進行良性運轉。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民是農業機械的使用主體。所以要想真正提升我國農業機械應用情況,就要轉變農民生產理念,提升農機技術的掌握水平,以便更好的普及農民對農業機械的使用。同時相關管理部門要組織農民進行不定期的學習,使農民可以熟練的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明確市場取向,促使農業向職業化生產方向轉型。
我國用于農業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更多的農業生產也逐漸轉變整體的經營發生,開始趨向于合作經營以及集約化經營方式。對于集約化經營,簡單來說,是大型農業機械進行推廣并投入使用的前提條件,多數的新型農業機械雖然能夠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但是,卻只能在大面積的耕地上發揮其作用。因此,在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時,要重視我國農村土地的經營模式,并結合實際條件對其進行有關優化,通過經營主體掌握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再者,我國也制定的有關政策,對于集約化經營給與一定的支持,對其進行相應的指導,保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并不具有先天優勢,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研究,農業機械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應用。為了使農業機械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就要結合我國地區農業發展現狀,找出制約農業機械應用的因素,并積極做出優化和改進,以便保證農業機械穩定發展,更好的服務于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