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市 404000)
古代民居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占據重要地位,他們穿越百年甚至上 千年時空傳承至今,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想觀念,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哲學、美學、宗教等意義,如不同民族的古民居在選址、建筑構造等方面都體現出本民族的傳統審美觀念、尤其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更是深入到古民居的建造理念中。但是在鄉村文化旅游規劃建設中,很多人對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價值內涵缺乏認識,從而隨意破壞和撤除。特別是在解放初期,我們國家對這批含有地主資產階級成分的古民居主人,進行了打壓、批斗。對古民居的建筑破壞最為嚴重,損失慘重。
據統計,在農村,50%以上的一般鄉土民居建筑基本上都被進行改造利用,由于這些古民居年久失修,在外表看來已經是一片破敗陳舊,于是被居民做牛欄、雜物倉庫、柴房、豬圈等使用,很多以前在這個民居住的農民對民居沒有進行科學的修繕保護,還經常根據自己需要隨意破壞、改造,嚴重破壞其原來風貌。我們以萬州區羅田古鎮為例,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村、鎮一級基層領導干部和相關管理部門在進行鄉村文化開發過程中,沒有將鄉村文化開發與保護古民居統一協調好,缺乏對羅田古鎮的這些古民居的歷史文化延續的尊重,修繕和保護過程中仍然沒有還原古民居原貌。使原來固有的歷史韻味損失殆盡。再加上區、鎮一級財力有限,對古民居的修繕不及時,造成一些有文化價值的古民居建筑日益衰落。民間資本也不愿意對其注入資金,現在對古民居的后續保護和開發資金方面仍然是短板。
通過對羅田古鎮的民居及相關古建筑群的實地調研發現,一是、周邊配套設施太差;二是、旅游規劃缺乏整體全域性,短期內無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三是、硬件環境交通基礎條件不是很好,現在正在改善中;四是、鄉村文化建設嚴重滯后,大多是老人或沒有文化的單身漢在家;民居周邊院落雜草叢生,污水及養殖豬牛圈氣味刺鼻,與民居的嚴重不和諧。
由于民居的普遍性,它決定了民居文化是一種民俗文化。因而,古民居在鄉村現在還有極少數被存留下來,實為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和保護,要發展美麗鄉村的特色古民居研學旅游,所以羅田古鎮有這樣頗具特色的民間建筑群是很好的條件。我們要將鄉村旅游建設與古民居和諧發展,科學保護與開發利用。
通過實地對羅田古鎮調研、實地考察,古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這對與該鎮發展鄉村旅游業會產生極大的瓶頸阻礙作用。而這些環境和設施上的不足主要是由于鄉村文化建設的缺失,例如環境衛生很差,民居周圍豬圈、牛圈、大糞臭氣熏天,都是鄉村治理的不到位的體現。在交通要道周圍綠化、量化太差,村落里面沒有配套的適合游客的居住地方,因此,興建一些特色旅游設施及配套的項目必不可少。
要保護性的開發古民居就必須要建立起科學的并且有效的引導機制,而在這種機制中,適當的管理措施是保護性開發的保障。這種保障需要有效的監督,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農民來管理,則無法大道管理的效果。政府要科學合理的引導景區規劃,以防止古民居文化盲目過渡開發。必須加大對管理人員的有效培訓,正確引導游客文明有序參觀,不得隨意破壞古民居建筑。
古民居建筑是風格較為統一而又獨特的文化遺產。但是這些變化全都和諧的共處于一個環境之中,這是因為他們內部有著很強整體關聯性。因此,我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對傳統民居加強保護,就必須從整體著眼,不能將焦點只盯在個別節點上,從村落整體來規劃發展問題、及時恢復新建的陪補仿建民居,也要注意同老民居協調一致。盡最大可能,恢復古味古貌。
古民居由于修建年代久遠,很多都已經破舊損壞,若不及時采取修繕和保護,將來更難以維持其完整性,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古民居的資金投入,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文化的挖掘中應當充分考慮將這筆費用納入預算體系中。
對于古民居的開發一定要建立在保護優先的原則基礎之上,并且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大力建設美麗鄉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伴隨這一進程,給承載著濃厚歷史文化人文氣息的古代民居生存不僅是一種挑戰,更是機遇,美麗鄉村文化建設與古民居保護并無沖突。在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旅游規劃中要尊重文化遺產,做好科學規劃,賦予整個羅田古鎮古民居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