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東
(江蘇建湖縣慶豐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建湖 224721)
人類對食品微生物的利用,起源很早。遠在公元前16~前11世紀,中國就會利用微生物釀酒。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是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直到16世紀,荷蘭人A.van列文虎克首次制成了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后,才看到微生物。1857年,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證實酒精的發酵過程由酵母引起,并經長期研究,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解決了當時法國由于酒的變質給釀造業帶來的重大損失問題。開創了巴斯德滅菌法,現稱巴氏滅菌法。這種滅菌方法至今仍應用于酒、醋、醬油、牛奶、果汁等食品的滅菌。20世紀以來,由于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生物化學和化學分析技術等學科的發展,促進了微生物學從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進入分子水平。尤其是70年代遺傳工程科學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食品微生物學的發展。通過誘變、細胞融合等技術,選育出高產的發酵食品微生物優良菌株,可提高產量,改變食品工業的面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比祟惖纳铍x不開食物。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是人類重視的問題。而對于微生物人類是“既愛又恨”的感覺。因為微生物既可以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味也可以把人類推向死亡的深淵 。而這一切都要看人類如何去利用微生物去改變我們的生活。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論證微生物與食品安全的關系。
微生物,有時也稱細菌,實際上包括細菌、霉菌、酵母和病毒等引起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注意,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如乳酸菌、面包酵母等)。由于這些生物個體十分微小,要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因此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無處不在,可在食物鏈的任何環節侵入食品:從動物到田間的植物、從加工的食品到端上餐桌的食物。如果我們食用的食物中有微生物繁殖,就可能造成疾病。食品從生產原料、加工,一直到食用以前都有可能遭到微生物污染。
(1)從農田到餐桌食物鏈污染情況嚴重;
(2)食品企業違法生產、加工食品現象不容忽視;
(3)食品新技術新資源的應用,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隱患;
(4)生物性危害,對食品原料、加工過程和產品的污染;根據報道,微生物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才是我國頭號食品安全問題。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后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
(1)細菌性食品中毒類型:①感染型食物中毒:吃了含有大量活菌的食品,導致消化道感染;②毒素型食物中毒:細菌污染食品后繁殖產生毒素,從而導致中毒。主要病原菌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副溶血性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
(2)了解滲透到有機化學中的一些無機物體現的性質和用途,以及化學反應。Cl2、Br2、Na、NaOH、Na2CO3、CO2、HNO3、H2SO4、H2S、CuSO4、NH3·H2O、AgNO3、KMnO4等無機物都在有機化學中有相關的應用,這其中當屬 Br2、NaOH、H2SO4和KMnO4應用最為廣泛。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已經涉及這些方面,要引起關注。
(2)化學性食物中毒
(3)有毒動物植性食物中毒
(4)真菌性食物中毒常見的真菌毒素中毒有:①黃曲霉毒素中毒;②黃變米毒素中毒;③麥角中毒。
(1)甲型肝炎病毒
(2)輪狀病毒;
(3)諾沃克樣病毒;
(4)埃可病毒;
(5)禽流感病毒。
需要注意的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繁殖迅速,但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溫度和營養物質。它們能在溫度5~63℃的范圍內繁殖。如果條件適宜,1個細菌能在8h內繁殖到超過400萬個。
因此,食品的適當加熱和冷卻有助于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食物進食之前,熱的食物要保持高溫狀態(63℃以上)冷的食物放入冰箱。
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提出食品安全提示:避免食用任何在室溫下保存2h以上的食物。在會議或室外活動等需要預先準備食物或外部條件較差的情況下更要特別注意。
(1)通過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即是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徑
(2)通過空氣而污染:食品暴露在空氣中而被污染。
(3)土壤污染:土壤是微生物生長的大本營。土壤營養豐富、酸堿度適宜、氧氣達7%~8%、溫度穩定,最適合微生物生長。含有大量的細菌(幾十億/g) 、放線菌,少量的真菌,級少的藻類和原生動物。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來自病人和患病動物的尸體、糞便和污水等。
(4)通過人和動物而污染:人體作為媒介接觸食品而引起污染;鼠、蠅、蟑螂等污染食品。
(5)通過用具及雜物而污染;加工設備、工作用具等污染食品。
對于微生物引起的安全問題,人類要想方設法得控制它。而要控制,就要從它的污染途徑入手。
(1)HACCP管理
(2)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①加強環境管理。垃圾(有機垃圾、無機垃圾)無害化處理;糞便無害化處理;污水(生活污水、工業污水、雨雪水)無害化處理;食品的運輸衛生和貯藏衛生。
②加強食品生產的衛生管理。其中包括個人衛生;食品生產用水衛生以及加強食品衛生檢測。
一直以來,為了動物的健康和促生長,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但其副作用已經對人類的肉食衛生安全及動物和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威脅。首先,抗生素能破壞動物腸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影響動物的健康,特別是在使用不當時,會引起內源性感染或二重感染。其次,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引起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并能通過耐藥性質粒遺傳,使耐藥菌株增加;這種耐藥菌也可能通過多種渠道轉移給人類,威脅人類的健康。再者,抗生素化學殘留會污染肉、奶、蛋等產品,降低畜禽水產品的質量?;诖?,瑞典自1986年即禁止在供肉食的動物飼料中使用抗生素。1998年12月,歐盟也禁止在畜禽養殖中使用多種抗生素添加劑。
眾所周知,大多數有效且廣泛應用的防腐劑都是各種有機酸或它們的酸鹽、酸酯等。而且這些防腐劑在低pH值下較之在高pH值條件下更為有效。其中,只有尼泊金酯在pH值接近中性仍具有有效的抗菌作用。為確保使用防腐劑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防腐劑用量、發揮防腐劑作用,增加產品特效、針對性及廣泛適應性,我國自主研發的防腐保鮮劑堅持應用復合增效原理,通過深入理論研究和大量的針對性實驗推出了系列高效防腐保鮮食品添加劑,開辟了一條防腐保鮮新路。
微生物的衍生與環境有很大關系。微生物除了引起對人類有害的方面,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益處。我們常見的腐乳便是微生物對人類的貢獻之一。而常引用的檸檬酸,葡萄酒也與微生物嘻嘻相關。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害處而去否認它。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線菌等有益微生物在應用過程中各自發揮著自身作用,光合菌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是其他微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們形成共存共榮的關系,抑制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改善土壤環境,創造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物質,阻礙抑制病害的發生。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取決于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的含量和肥沃狀況,有機質越多,微生物繁殖越快,土壤越肥沃,植物越健壯,根系病害越少。對于微生物,人類應該抱有一種雙刃劍的態度。既要好好利用,又要加以控制,防止它的不可控制的蔓延。
總之,為了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發展綠色畜禽水產品,就必需開發無毒副作用、無殘留、無耐藥性、不污染環境的抗生素添加劑替代用品,由于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全面具備這些性能愈來愈受到專家學者和生產經營者的重視。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為了保障畜禽水產品的出口,在畜牧水產養殖中應用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勢在必行。由于微生物制劑具有抗生素不具備的許多優點,所以應用前景十分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