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軍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百花林場,甘肅 天水 741000)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形勢的逐漸穩定,我國對于各種自然資源的應用以及需求正在不斷擴大。林業資源作為國民經濟增長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發展與國家之間形成了較為緊密的聯系。然而就當前的森林資源發展現狀分析來看,其中仍舊存在較多的病蟲害問題。
首先,造成森林病蟲害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本身。在當前的社會中,很多地方都會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擴大森林面積,補充林業資源,以此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以及工業需求。但在該項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只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森林的面積上,忽視了其內部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病蟲害問題。并且大部分人工森林的資源都比較豐富,生活條件較為優渥,而這也就間接的為病蟲提供了生長契機。在人工造林工作結束后,工作人員并不會對其進行后續管理,病蟲就會大面積的擴散以及遷移,從而對原始森林造成破壞。
其次,當前我國一部分林業工作人員在對森林進行管理時,會存在濫用農藥的情況。雖然農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蟲害進行防治,但很多工作人員卻并不能夠很好的掌控農藥的用量以及農藥的類型。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病蟲自身產生了較強的抗藥性,從而導致其會大范圍的繁殖[1]。
第一,種植人員可以對生物工程技術進行應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科學技術的輔助下,生物良性選種的可能性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開展營林工作的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對一些現代化的技術進行應用,借此加強植物本身的免疫力以及防御能力。例如,在種植之前,種植人員可以選擇一些優良性較強的雜交品種,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育,以此加強其自身的蟲害抵抗能力,從根本上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控制。
第二,種植人員可以在森林內部建立隔離帶。一般情況下,由于病蟲本身具備較強的繁殖能力以及遷移能力,所以其自身所攜帶的病毒會快速擴散,對樹木造成極大的危害。在這一情況下,種植人員就可以將森林進行區域隔離處理,以此有效的對病蟲的遷移形成控制,也能夠降低病蟲害的擴散范圍。而針對于一些遷移能力較差,或者是還沒有發育成熟的病蟲,種植人員可在森林內部構建一些網格狀的隔離帶,將害蟲與其食物來源之間形成有效隔離,這一措施不僅能夠有效的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同時也能夠對病蟲進行清除。
第三,種植人員應定期對森林環境進行清理以及改善。例如,其可以定期對森林內部的雜草進行清除,并且可以對一些不會危及到人身安全的害蟲進行驅趕,以此防止其分食植物的生長養料。同時,針對于不同生長特點以及不同生長需求的樹木,種植人員需要為其提供不同的肥料,使之能夠有足夠的養分進行成長,逐步加強自身的防御能力,降低被害蟲感染的風險。此外,針對于森林中已經受到病蟲害侵蝕的樹木,種植人員應及時對其進行隔離處理或者是清除處理,防止其對其他樹木造成感染。
第四,種植人員可在森林內部培育混雜林,以此加強森林系統的豐富性以及多樣性,使整體生態環境的質量以及防御能力更高,能夠對病蟲害形成直接防治。但在進行混雜林培育期間,種植人員需要注意貫徹合理搭配混植的種植原則,也需要提前做好種植設計,合理控制樹木之間的密度,以此提高種植質量。
第五,種植人員需要對森林內部的有益生物進行保護,以此達到天敵防治的效果。一般情況下,能夠對樹木形成有益影響的生物都是病蟲的天敵,其不僅可以對害蟲進行驅趕,同時也可以對其進行捕食,有效的將森林中的害蟲進行清除,幫助樹木健康成長[2]。
第六,種植人員需定期開展封山育林工作。總體來說,造成病蟲害的原因不僅包括自然因素,同時也包括人為因素。人類的亂砍亂伐導致森林系統的平衡性受到了嚴重破壞,也會降低森林系統的防御能力,從而為病蟲害的爆發提供了契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種植人員需要結合封山育林的方式,限制人類進入森林,為森林的修復提供足夠的時間以及空間,為樹木的生長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
綜上所述,在結合營林技術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要正視營林技術的價值以及應用方式。營林技術的應用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形成較為明顯的影響。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員就應該注意結合該種技術有效的進行隔離帶設計、對森林環境進行改善、對有益生物進行保護。除此之外,工作人員也可以結合營林的理念,落實生物工程工作、混雜林培育工作以及封山育林工作,推動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