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
(安徽省六安市黑石渡鎮人民政府文化站,安徽 六安 237200)
農村群眾文化作為農村群眾娛樂活動組精神發展的特殊文化形態,一方面代表了某一區域下群眾人民的文化形態,比如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行為習慣等,與當前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地區環境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地區內農村文化工作的水平也體現了農民群眾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良好的農村文化內容能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與農村文明的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通過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廣大農民在經濟建設與文明發展中的積極性。讓群眾提高經濟水平的同時具備健康的文化素養與生活樂趣。
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時首先要確保廣大農民對于文化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也是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中的薄弱點,部分群眾由于自身知識水平與思維習慣的限制,使得一些群眾在文化發展中形成小農經濟的思維,缺乏對文化工作參與的積極性,甚至一些人受制于傳統文化觀念對多元化文化出現抵抗情緒,所以農村群眾文化不應過于重視形式化的工作內容,要從群眾最基礎的思維認知的改進去做。比如增加對賭博等低俗文化的監管力度。
除了農村群眾自身文化認知不足外,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環境也是影響起發展的重要原因,首先群眾文化工作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比如一些文化傳播活動的發展、公益活動的開展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才行。其次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不足,農村群眾文化所需要廣場、健身場所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即使想開展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也缺乏硬件環境的支持。最后農村經濟文化工作的開展缺乏外界組織的支持,比如一些社會公益組織、農業技術人員的文化傳,比如部分農村通過特色種養殖所形成文化特色,導致很多群眾文化缺乏有效的落實點與支撐點最后不得而終。所以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在資金、設備、輸出點都需要全面改進發展才行。
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每個群眾對于文化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第一項工作就是要提升群眾對于文化工作的認同感,從思維認知、參與態度、行為意識層面對農村文化進行改進,首先地方政府人員與農村基層管理者要積極宣傳當前群眾文化內容工作的重要性,比如在農村環境中設計一些工作標語、宣傳手冊等。其次要營造一個一個積極健康的農村文化氛圍,隨時開展一些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工作讓每個群眾能夠了解到、認識到這一工作內容,在知道這一工作內容后才能夠有參與其中的興趣,最后前期的文化最好能夠讓群眾感受到一定益處,比如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安排一些農業講座,傳播一些與農業經濟利益息息相關的內容,這樣才能夠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文化工作中來,通過農業經濟建設這一有效平臺進行其他文化工作的拓展。
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局限性主要還是看文化來源的不足,很多文藝專業人員不愿意在農村進行文化傳播,而且由于農村人群的獨特性在文化工作時與平常的活動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對于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渠道來源,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種途徑有效拓展農村文化平臺,比如鼓勵文化藝術的“三下鄉”活動,定期組織一些農業文化傳播人員進行工作建設,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期待文化藝術的回應在堅持部落實活動制度化、經常化,提高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同時估計一些有能力、有興趣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的建設與組織上來,在群眾中建立一個文化活動的小團體,通過組織的力量發揮農村文化活動的傳播力度,這樣的基層文化組織所承載的文化內容也正好服務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需求。
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還是一定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基層人員要做好與地方文化工作政府的聯系,盡可能為農村文化建立一個鼓勵、支持的平臺,至少保證每個區域都要有一個文化活動場所,地區政府要能夠承擔起一部分的資金支持。同時要開始農村群眾文化的特色活動建立,比如根據區域內的經濟主體建立特色文化傳播點,比如開展特色種植園、農產品文化,提升文化發展的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也在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推動城鄉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發展,不斷增加對城鄉發展的支持力度,以文化建設為中心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所以當前我國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就是完成農村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攻堅戰。各級政府也都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不斷加強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充分體現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