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瑞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馬莊鎮財經服務中心,山東 臨沂 273400)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主要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要工作方向,加強農業經濟在農村建設中的比重,讓農村居民重視經濟建設管理,使農業經濟結構合理。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是農村建設的基礎,因此要認真分析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從而尋找符合農村現實經濟管理情況的有效策略。
農業經濟管理是指在遵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農村基層政府部門對當地農業經濟進行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方向和目標,整合利用地區資源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經濟、人力、物力支持,以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村地區大部分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良好的農村能夠實現經濟態勢朝著良好的方向前進,使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水平提升,保障其物質生活。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業經濟管理也迎來了春天,要求經濟管理朝著技術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率,讓新農村建設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保持穩定向前、持續發展的狀態[1]。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要轉變農村經濟項目和結構,讓地區農業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使農村經濟形成產業鏈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發展穩定和可持續。目前,我國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十分重視,政府要求農村地區盡快脫離貧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項目,利用地方產業的優勢,扶持農村建設和發展。然而,盡管中央下達的文件希望農村盡快改變現狀,朝著現代化進程前進,但是農村地區的居民文化水平較低,農村建設遲遲得不到發展。農民對于農村要進行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度不夠,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知識不夠了解也不愿了解,導致農民總體知識水平較低,阻礙新農村建設工作[2]。
如今,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開展新農村建設還處于較為自由、混亂的狀態,大多數農村對于推行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制度還未落實,相關部門對于體制的健全存在拖延、忽視等現象。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不能得到完善,容易導致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出現惡意競爭等現象,危害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無法發揮農業經濟的地區優勢和資源優勢。農民在沒有體制保護的環境下進行經濟發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出現問題會極大地打擊農村的經濟建設信心。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大部分農村地區會在當地配備專業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資金保障和物流通道等。然而,目前許多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者出現管理能力較弱,文化水平較低等現象,不能夠為農業經濟管理作出相應的貢獻。并且,這部分管理人員缺少新時代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意識,在思想意識上沒有體現當下的形式政策,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物質生活[3]。
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經濟結構發展,農業經濟自然也在改革行列之中。目前,農業經濟管理正在逐步進入到農業生活生產領域中的具體環節,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發展農村必須轉變管理模式,以保障農村經濟建設中不斷提升生產效益。而轉變管理模式,不僅要落實在經濟效益之中,也要突出體現其社會效益,要讓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發展煥發強大的生命力[4]。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成為我國的優勢領域。我國的信息技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各個領域都廣泛運用,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可以利用技術,以緊跟現代化發展的腳步。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支持,可以使農村部分人員接受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知識教育,提升農民對于經濟管理的概念和認知,相信科學、制度化的管理對經濟發展有益,促使經濟不斷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
農村地區有著大量的原住農民,這部分農民將會是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業發展的重要有生力量。由于這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阻礙了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當地政府必須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文化知識教育,使當地農民了解新農村建設的背景,重視農業經濟管理,以實現科學、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
在我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宏觀大背景下,各地區農村應當找準本村的經濟發展定位,提高地區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引進科學專業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運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為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建設、持續發展作出努力,不斷尋找有效策略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