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棟林
(宜豐縣綠色食品發展辦公室,江西 宜春 336300)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將中醫藥強省作為主要發展戰略之一,提出了建設“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強省目標。2018年10月宜春市出臺了《宜春市實施百萬畝中藥材種植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了加快建設“三群兩谷一帶”產業工程,全力支持我市“中國藥谷”建設,捍衛“中國藥都”正統地位、擦亮“中國藥都”金字招牌。2018年12月宜豐縣也出臺了《 宜豐縣中藥材種植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666.67hm2的種植任務也下達到了各鄉鎮(場),省、市、縣也相應出臺獎勵扶持政策。
2017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233.33hm2,2018年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240hm2,達到473.33多hm2左右,目前有中藥材面積約1133.33hm2,其中2019年9月份止新增626.67hm2,66.67hm2以上的基地有3個(宜豐縣肆博業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77.33hm2、宜豐縣欣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70hm2、宜豐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98hm2),33.33hm2以上的基地有3個,藥材品種主要有黃柏、金櫻子、蟲草、石菖莆、迷迭香、羅漢果、瓜蔞、八月瓜、金銀花、紫珠、黃桅子、枳殼、皇菊、白術、蓮子等。主要分布在潭山鎮、芳溪鎮、天寶鄉、澄塘鎮、棠浦鎮、石市鎮、新昌鎮、雙峰林場等鄉鎮(場),全縣16個鄉鎮(場)全部有中藥材種植,覆蓋率達100%。
全縣中藥材種植經營主體25個,其中2018年以后成立的有17個,主要分布在潭山鎮1個、芳溪鎮5個、天寶鄉1個、澄塘鎮2個、棠浦鎮3個、石市鎮1個、新昌鎮2個、黃崗鎮2個,種植面積約占全縣的80%,目前經營模式主要以訂單為主,品種較多、較雜,多年生山地種植為主,有部分套種,主要是油茶林套種,價格基本隨行就市,有部分訂單有保護價。
(1)市場行情變化大,價格不穩,種藥材的效益不是很理想,導致農戶種植藥材的積極性不高,面積小,規模不大,造成藥農增收難,甚至虧損,阻礙進一步擴大發展。例如:
①蟲草種植效益
蟲草種植在我縣屬首次,由于沒有經驗,技術欠缼,今年花橋村、石埠村、花田村等地種植的蟲草雜草叢生,基本上失敗。
②羅漢果種植效益
投資成本:大約在3300元/667m2(種苗650元/667m2,打棚材料、農藥及人工工資1000元/667m2,肥料1100元/667m2,田租 450元/667m2,耕田工資100元/667m2),產值:4500元/667m2(約10000個/667m2,每個平均0.45元),純利約1200元/667m2。
③黃梔子種植效益
受市場行情影響,2017、2018年的黃梔子價格偏低,藥廠1.3元/kg收購,請人摘的工資都要1元/kg以上,干脆不摘,藥農沒有錢賺,甚至要虧本。
(2)本縣制藥龍頭企業少,藥材基本外銷,產業鏈短,不能很好的發揮種藥材的經濟效益。如江西華太藥業有限公司,目前為止,在宜豐沒有基地,所需藥材全部外地采購。
(3)目前,發展中藥材產業最突出的問題是中藥材良種繁育投資大(投資至少在10000元/667m2,包括配套設施),技術要求高,縣內參與育苗企業、農戶少,傳統方法育苗,技術還跟不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如宜豐縣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簡單的育了廣東紫珠苗,也基本上成活率低,成本高,處于虧損。
(1)宜豐生態良好,四季氣候分明,土壤肥沃,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00mm,非常適合中藥材的種植和發展,具有發展中藥材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2)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我縣是一個山區小縣,全縣野生植物品種豐富,特別是道地藥材品種,據1989年編印的《宜豐縣志》記載,可以入藥的草本植物近400種,比較出名的中草藥有草珊瑚、山豆根、夏天無、南山楂、麥冬、烏藥、葛根、百部、女貞子、十大功勞、黃梔子、白芨、金櫻子、黃精、粉防已、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等。
(3)綠色有機中藥材發展基礎牢。宜豐是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江西綠色有機食品十強縣、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縣“三品一標”認證123個,通過認證的綠色有機原料基地面積達3.5萬hm2,打造綠色有機中藥材基礎好。
(4)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大。為積極響應宜春市委、市政府把中醫藥產業打造成強攻工業的支柱產業、全面振興“中國藥都”的號召,宜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認真抓好落實,2018年12月縣政府出臺了《宜豐縣中藥材種植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方案中明確了加快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并成立了宜豐縣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
(1)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市場華運作”的要求,采取“公司(中藥材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合理流轉土地,推行“訂單種植”,以大田種植、良種繁育為主要模式,初步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引領、農民參與、社會支持的產業發展格局。
(2)大力推廣道地中藥材種植。在穩定現有藥材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適度擴大黃桅子、吳茱萸、車前子、枳殼(三子一殼)的種植面積。根據宜豐的地理氣候條件,推廣粉防已、金櫻子、白芨等道地中藥材種植,擴大規模,打造品牌。
(3)發揮輿論宣傳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及舉辦專題推介會、農產品展銷會、文化體育旅游節慶等活動,全方位推介我縣中藥材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多視角宣傳中藥材產業發展政策和先進典型,不斷提升我縣中藥材產業的知名度、中藥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4)加大對高層次中藥材專家、學者和高級技術人才的引進,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和合作。對我縣藥材種植企業、大戶和藥農進行中藥材種植技術和科技培訓,培養一批本土種植、加工、銷售人才,為藥材種植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5)加大藥企龍頭企業、藥材經銷商的引進,延長產業鏈,降低中藥材種植風險,增加藥農的收入,增強藥農的種植信心,穩定好市場,并利用宜豐的優勢突出1~2個主打產品,通過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建立我縣的品牌,把產品推銷出去,推進我縣中藥材種植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