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能義,譚文麗
(1.海南省桂林洋熱帶農業公園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 2.海南省農墾科學院,海南 海口 570200)
農業公園是以經營公園的思路,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和綠色村莊,將農業生產、鄉村生活、農耕文化體驗相結合的生態休閑和鄉土文化旅游模式[1],其本質是農業的公園化。它是“農業+旅游”的新業態,是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升級版,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一種好的實踐性探索。農業公園兼具農業生產、科技研發、示范推廣、科普教育、生態環保、休閑觀光、度假旅游等多種功能。科普教育功能是農業公園區別于一般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的重要特征。對于農業公園經營主體而言,大力提升科普教育功能,是增加農業公園游客量、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人們對休閑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觀光旅游,而是需求把傳統休閑與文化的傳承、知識的獲得、技能的訓練等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對于廣大的青少年中小學生而言,對農業科普教育具有更加迫切需求。農業公園正好為游客提供了了解農業文明、學習農業知識、體驗農村生活、參與農業生產的機會,是貼近“三農”的科普教育基地。農業公園科普教育功能主要有知識教育、技能教育、美學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幾種表現。
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園形態,涵蓋農學、生態學、生物學、民俗學、建筑學、景觀學、旅游學等多個學科,是涉及生物、土壤、氣象、建筑,以及現代生物技術、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寶庫,同時也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現代景觀文化等的展示平臺。游客到農業公園旅游,不僅觀光、休閑,還可以學習到農業科技文化知識。農業公園是開展農業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對于青少年更是學習知識的第二課堂。受各種升學考試的影響,中小學教育更注重應試知識的傳授,而學習農業技術、感悟農耕文化、傳承農業文明、訓練勞動技能、陶冶健康情操、養成勞動習慣的關注度不夠,現代青少年迫切需要用第二課堂和休閑時間來“補課”[2]。
農業公園一般會規劃建設有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等相關設施,體現其農業技術培訓、推廣教育功能。就農業種養殖技術而言,往往包括各種動物與植物的認知,作物播種、育苗、栽培、管理、釆收、儲藏、加工等培訓活動,還有作物的組培、無土栽培,動物的繁殖、飼養,微生物的觀察、培養與利用,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環境的污染與防治,以及配套的檢測、化驗、分析和培訓活動等。技能教育功能的發揮,大大推動了廣大農民從業技能的提高,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農業公園是一個集生物景觀、生態景觀、生產景觀、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于一體的審美場所,由園林景觀、花卉植被、特色農作物自然區分,整體布局相對獨立又相互呼應,把山水、動植物等的形體、色彩、肌理、聲音等提升到審美的高度。如以鄉土文化藝術為主題的美學教育,一般有藝術作品展覽、插花、壓花、編制、陶藝、根雕、異石、瓜果雕刻、民居設計與裝飾等多種形式。建置農業美學的體驗空間,讓游客可以欣賞農業景觀的的形式美,也可以欣賞到農產品的自然美與人工美、農業勞作的節奏美與韻律美[3],產生壯觀、優美、自然樸實、氣韻和意境美的感受,促進游客審美意識的提高。
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是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農耕文化在生產勞作、家居生活、休閑娛樂、傳統習俗、鄉音俚語、人際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精神內涵;農耕時代的鄉賢文化、家風家訓、鄉規民約等,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人們耳熟能詳的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傳統理念,也可成為塑造新時代家風和新型農民精神世界的有益元素。農業公園高質量的農耕文化主題教育實踐教育基地,通過參觀、研學和實踐體驗,了解祖祖輩輩的生存狀態,感悟時代的進步和祖國的變化,從而增強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
農業公園經營主體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科普教育資源挖掘不足、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服務質量不高和主題活動缺乏等問題,制約了科普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
當前,農業公園科普教育功能普遍存在重景觀建設輕資源挖掘的現象。很多景觀建設也只是照搬照抄國內外的經典樣式,往往缺乏對本地民俗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致使“千園一面”,不管大江南北的農業公園都一律建成 “江南水鄉”景觀、徽派建筑民宿,完全沒有體現當代文化特色。對于現代農業高科技的展現也顯單薄,農業公園中不乏農作物新品種、農機新設備、種養殖新技術,但缺乏導游的講解,游客走馬觀花只能“外行看熱鬧”,并不解其中“門道”,身在其中沒有得到科普。
很多農業公園由于經營者科普教育意識不強或因規劃設計人員不重視科普教育理念,公園自規劃設計時,只注重休閑娛樂功能,忽視科普教育功能,建成后,科普教育基礎設施嚴重缺失,不僅沒有相對獨立的科普場所(科普館、展示廳等)基礎設施,也沒有通過引導牌、展示牌把科普教育功能融入各功能區各項目,游客只是“游”,沒有“學”。
除農業公園硬件建設之外,游客還渴望優質的科普教育服務,他們希望通過旅游獲取愉悅的同時也能增長自己的一些科普知識。農業公園不僅僅是待人熱情讓游客得到賓至如歸就可以了,更要提供專業化的科普教育服務。在一些農業公園中,講解員因自身知識結構所限,無法勝任向游客講解農業科學、文化的工作,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獲得相關知識的需求。
科普教育主題活動是實現科普教育功能的重要載體,通過舉辦一年一度或者不定期的展示地方特色農產品或當地民俗民族文化的節日、慶典、休閑賽事等活動,吸引游客參加,寓教于農,寓教于樂。但當前,農業公園科普教育主題活動舉辦時間短,主辦方的經驗不足,活動的規模、形式和影響力有限,與科普教育功能不相匹配[4]。
農業公園科普教育功能的提升受到當地的政策法規、經濟條件、社會文化水平、教育條件、旅游業發展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不同地區之間差異較大。從農業公園經營主體的角度,在外界條件不易改變的情況下,更多還需依靠農業公園自身的“修煉”。
進行科學規劃,首先應對當地的農業資源進行深入調查與全面評估,然后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側重科普教育功能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農業公園規劃中應盡量多融入一下科普教育的元素;二是在農業公園內設置針對科普教育活動的游線;三是農業公園規劃融入先進的科技元素,如集聲、光、電為一體的高科技,使科普途徑更豐富、更生動。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功能區劃的方式實現,如設置科技成果展示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耕采摘體驗區、農耕文化體驗區、民風民俗體驗區等。
完善科普教育基礎設施,為游客提供了解農耕文化、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科普場所。建成鄉村風景美麗(有田園風光、山水景觀和社區美景)、農耕文化濃郁(有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耕文化的場所)、民俗風情獨特(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豐富的節慶節日、多彩的民間工藝、悠久的村規民約、特色的建筑民居)、歷史遺產有傳承(鄉村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健全,保護傳承措施完善,保護傳承效果良好)、產業結構合理(耕地與農林用地保護狀況良好,農業產業及內部產業結構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優化(農業公園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新型農業科教園區。
農業公園是一、二、三產的綜合體,涵蓋多種學科,對人才提出很高要求。人才資源是農業公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農業公園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定期給員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自身素質的同時,增強科普教育服務意識。對于一些吸納當地農民就業的農業公園,對職業農民來說,他們文化知識水平較低,要專門開設職業農民培訓班,針對從業崗位給予專項培訓,使其能夠快速掌握農業公園的相關服務技能,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游客的滿意度。
對于青少年學生及城鎮家庭居民,農業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增強農業公園吸引力。要多舉辦一些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參與性、趣味性、知識性的科普活動,讓游客通過項目的設計可以充分地調動自己的眼、耳、口、鼻、手等眾多觸覺系統,從視覺、聽覺、味覺等多角度來打動和感染游客。如以動植物為主題的南瓜藝術節、珍奇蔬菜文化節、盆景藝術節等,以節日習俗為主題“三月三”踏青游,中秋賞月詩會、潑水節等,以秋收為主的豐收節等。
科普教育功能的提升,是增加農業公園游客量、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普教育要緊扣農業公園的主題,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和農耕文化特色,突出知識性,讓游客游有所值、游有所獲。如何實現傳統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鄉土氣息”與現代農業的“高、新、奇、特”有機融合,需要更多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