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敏,黃 銳
(勐海縣勐海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0)
當前,國內水稻種植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今后隨著人口的增加,水稻的需求量還將持續增加。為此,強化水稻種植技術優化就很有必要。文章由此分析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同時,自選擇綠色高抗品種、做好育苗移栽工作、完善稻田管理制度等幾個方面就高產栽培技術做持續優化。
水稻栽培技術優化,對水稻高產的影響是顯著的,進而也將顯著提升種植經濟效益。而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這種影響勢必是長久的。尤其,當前耕地面積的銳減,為持續滿足市場需要,不斷優化高產技術,實現高產量輸出是很有必要的。此外,高產技術的應用,還有利于提升種植科學化,提升水稻高品質,為持續優化高產輸出提供技術保障。
第一,播種時間
播種時間會影響稻米直鏈淀粉含量,而直鏈淀粉直接影響到稻米的營養、口感和外觀。直觀來講,播種時間越早,直鏈淀粉含量也就越高,會造成稻米的口感粗糙而略差。
第二,施肥影響
施肥的種類不同,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比如:有機肥的施加,能確保稻米營養均衡。科學控制氮肥,則有利于提升稻米的外觀。
第三,除草影響
草害的影響,體現在爭奪稻米土壤中營養,造成稻米營養不良,影響稻米的高產品質。所以說,除草效果怎么樣,直接關系到稻米品質。
第四,灌溉影響
灌溉效果如何,關系到稻田水質質量。在影響稻米品質中,除土壤營養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水分。水質差,稻米的品質隨之會下降。對不同生長期的稻米而言,灌溉次數、灌溉時間、灌溉水量等等,都要做出調整以避免影響稻米品質。在稻米生長中后期,適當延長灌溉時間,往往更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質。
第五,病蟲害影響
病蟲害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很大,而且不同的病蟲害種類的危害略顯差異。為此,針對病蟲害流行特點,如果能提前做好預控,則會將病蟲害的影響降低到最低,能很好保障稻米的品質。但是,較長一段時間,化學藥防技術的應用,造成藥物殘留加大而降低產出品質。為此,針對病蟲害,嘗試綠色防控技術很有必要。
第一,選擇綠色高抗品種
滿足稻米高品質產出,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遴選綠色高抗品種很重要為此,今后選擇的栽培品種,務必滿足國家認可符合無公害標準的要求,不含轉基因成分,保證對人體無害。同時,還要有高產潛質、強抗病性,為實現高產奠定基礎。
第二,做好育苗移栽工作
加強育苗管理,能激發良種體內的高產潛能。
為此,播種前,要嚴格曬種、篩選、種子消毒、催芽等等工作。
同時,選擇合適的栽種地。壤土濕度要大、松緊適中。同時,遠離化工廠、廢棄加工廠等等,避免污染土壤而影響水稻品質。要接近水源,雨水充沛,有利于灌溉。積極培育壯苗,作床后施足底肥,灑濕土壤,均勻播種,薄土蓋種,不見種子為宜。2加強育苗期管理,適時觀察苗情,如有缺水現象及時澆水。待到4葉齡后期,做好早育管理。移栽時間,本地一般在4~5月份,移栽的密度、深淺等根據氣候、土壤、品種等情況而定,力求合適的范圍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確保出秧質量,同時還能保證生長期有充足的光照。通常情況下,控株間距在11~25cm即可。
第三,完善稻田管理制度
稻田管理制度的完善,應從水分管理、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幾個方面做出優化。
水分管理——移栽后,要寸水返青,保證田間水分充足,在稻苗分蘗期間采用淺水勤灌方案,將稻田水高度控制在2~3cm即可,促進秧苗早生與秧苗快發。根據秧苗分粟數量(分粟數量達到有效穗數4/5為最佳)進行排水曬田,盡可能減少無效分蘗。抽穗揚花期間需要保證水深符合要求,在收獲7d前排水,提升水稻整體品質。
追肥管理——一般情況,處于返青期第一次追肥,以增強分蘗質量。追肥以尿素為主,用量每畝6千克。追肥后4天時間內,不要排水、串灌,保證稻田水深,確保吸肥效率。到穗期二次追肥,期間需綜合秧苗生長態勢而定。植株矮小、葉片窄小,應及時追肥。抽穗后2~3周,追施穗肥,多用尿素3~5kg/667m2。第三次追肥,應選在拔節期,用氯化鉀,2~3kg/667m2,追肥效果不錯。
病蟲害防治——推廣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業防治,選栽優質、高產并具有良好抗逆性的品種。選用無病田留種,徹底處理病稻草,浸種前要曬種,并用溫湯、石灰水、沼液或多抗霉素浸種。生態控制,
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保護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天敵的控害能力;田邊種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減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種群基數。要改變農事操作,采用提前育秧、早栽早插等措施,避開病蟲危害。按2hm2安裝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殺蟲燈誘殺趨光性害蟲,從二化螟成蟲始見開始開燈,至當年水稻生育期二化螟成蟲終見止關燈;對發生較輕且危害中心明顯及有假死習性的病蟲,采用人工拔除或捕殺的方法,鏟除中心病(蟲)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