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修
(潛江市農業發展中心,湖北 潛江 433100)
湖北省作為我國水稻種植的重要地區,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具有很大的體量。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適當的創新改革,對保證糧食產量,提高產品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常發、高發病害是影響湖北地區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抗病技術的應用。在當今科技時代的大背景下,水稻抗病技術不斷革新,抗病技術的應用不斷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水稻種植領域,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也得到了很多的現代化改變。特別是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運用到水稻種植領域,可以適時監控水稻的生長情況并對感染病害的水稻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通過新時代信息技術能夠極大的提高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的水平。
我國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糧食大國,由于人口基數龐大等原因一直面臨著極其嚴峻的糧食安全壓力,而水稻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供應來源,在糧食種植業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水稻種植抗病技術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種植技術的提高,也變得越來越受人們重視,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的完善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水稻的產量以及居民糧食的供應水平。但由于種植環境和季節變換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水稻感染病害的程度也隨著變化,抗病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加之湖北水稻種植地區大多數屬于水網湖區,長年未進行換茬輪作,感染病害的頻次和程度更深,水稻的抗病技術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不僅如此,水稻種植過程中還會經常會面臨著病害與蟲害的疊加影響,所以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需要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土壤、氣候條件的負面影響,進行針對性的技術加強和應用改革,以改善種種外界因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促進水稻產量的有效提高。糧食管理部門以及病蟲害防治部門要對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進行研究探索,把水稻的抗病蟲害技術作為水稻種植業技術改革的關鍵內容,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水平提高到新的技術層次,以減少或者杜絕病蟲害水稻的影響。從根本上解決困擾我國水稻主產區生產難題,最終確保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水稻產品的供應需求。
現階段我國糧食質量監管部門和農業種植技術研發部門對于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均非常重視。在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研究開發領域取得優異的技術成果,水稻種植整體的抗病技術也已經得到了逐步完善。但一些地區在運用新型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的過程中,對一些細節的掌控和應用還存在著一定的技術難題需要去更新完善。一些地區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在使用新型抗病技術時,往往沒有和高新技術結合到一起,而更多的是根據傳統的水稻種植經驗進行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應用,這樣不僅無法充分發揮新型水稻種植抗病技術的優勢,且對于水稻的生長發育無法起到促進作用。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采取新型水稻種植抗病技術必須和高新技術結合到一起,通過高新技術將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精準的應用到每一片稻田甚至每一株水稻上,根據水稻的精準監測,來確保水稻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每個時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抗病保障。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監控到水稻容易發病的時期,還能夠根據對水稻生長發育情況的反饋,便于對不同時期的水稻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抗病處理方法。筆者在生產實踐中,通過實施精準監測,在病害發生初期就及時發現病害,從而采取各種綜合防治措施,既減少了病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又避免了在病害大面積發生后再采取措施導致的抗病成本的提升,更關鍵的是由于減少了病害的影響,確保了水稻優質優價,增加了水稻生產的綜合效益。
在水稻育種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抗病措施,能夠保證水稻在整個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都能夠具有優良的抵抗外來因素影響的性狀。近年來,筆者所在地區,通過加強與相關科研院所的合作,選擇對本地區主要水稻病害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使本地區水稻的整體抗病能力得到改善和加強。不僅如此,選擇抗病品種更有利于采取大數據系統來全面跟蹤監測水稻各個生長階段的抗病情況,使水稻種植者更容易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水稻作為我國居民主要的糧食農產品,在我國整體國家安全觀思想指導下,其重視程度必然會越來越高。水稻種植的抗病技術的創新以及創新技術的廣泛采用,對于水稻整體的產量和質量都有著極大的影響。與水稻生產相關的管理部門、研發部門、技術推廣部門,都必須重視水稻抗病技術的革新并進行技術優化改善,從而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乃至國家整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