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公交集團市北巴士有限公司 宋曉蕊
從大通道電車到雙電源無軌電車,從硬板座椅到塑料軟座椅,從多拉快跑到逐步提升車廂服務質量,改革開放40年來,對道路交通業來說是騰飛,更是跨越。1959年青島公交2路線應市民出行需求架設開通,這條縱貫東西的電車線路承載著青島許多老一輩的記憶,更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公交的變化。
1978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批公交駕駛員應運而生。姜桂起就是其中一位,今年53歲的他是青島公交集團2路線的一名駕駛員,因為對車的喜愛,17歲時通過招聘進入青島公交集團,在駕駛員的崗位上經歷了30個春秋。從單一型電車到自制電車,從大通道到現在的雙電源無軌電車,姜桂起從業來共駕駛過6種電車車型。車輛更新換代了一批又一批,身邊的同事更換了一茬又一茬,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也變成了駕駛經驗豐富的“老頭子”。姜桂起見證了電車一次次的蛻變與成長,更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進步發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哪還有什么場站呀,就是幾間小平房,地面坑坑洼洼,下雨下雪成了我們最頭疼的事,因為進進出出的很麻煩。”姜桂起說。現如今,那時的泥土小院早已變成了硬化路面規劃整齊的停車場,那幾間平房規模也不斷擴大,化身為三層的辦公樓和容納百輛車的現代化電車場站。
“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市民出行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以前的漏風車變成了現在的多種高科技集于一身的雙電源無軌電車,這在以前壓根是不敢想的,太先進了。特別是自動搭桿省去了駕駛員的不少麻煩,以前遇到道路顛簸電車掉桿,駕駛員都需要下車使勁拽著線桿把它拉回線網上,體重輕的女駕駛員根本沒法自己搭桿,容易被線桿回拽上去,所以我們當時都提倡電車女駕駛員多吃點飯。”姜桂起笑著說。在成為駕駛員前他有5年的售票經驗,當時的車型是大通道,前后門各一個售票員,每當車輛行駛到沙土地時,輪胎壓過的沙土就會從大通道的中縫飛到車廂里,常常一天工作下來整個人都灰頭土臉的,而且當時沒有工裝,衣服基本一天換一身,不然根本沒法看。2路車跑西鎮火車站,許多市民出行去火車站坐火車都會乘坐2路車,乘務員不但要售票更要幫助乘客規整行李,不然人多的時候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原來早發車,每天一大早必須提前把車預熱好了,才能出車。特別是遇上降雪天氣,要提前一天把水箱、進氣管里的水排出來,不然上了凍一時半會兒都不能開車。以往出車,車輛的故障率非常高,車輛如果半路拋錨,全靠駕駛員的經驗來判斷故障。水箱漏水、皮帶斷裂,鉆進車底修車都是常有的事。因為車輛故障率高修理工忙不過來,都是駕駛員自己上陣修車,很多駕駛員當時都成了半個“電車醫生”。當時駕駛車輛的方向盤也沒有助力,一天駕駛下來手腕都累得酸疼。如今,隨著國家車輛制造技術不斷提高,現有的新車很少有半路拋錨的情況出現。而且車上都配備了行車電腦,是什么故障,一連接電腦立即就可以查清楚,非常便捷。電車更可以邊跑邊充電,方向盤也有了助力,駕駛起來非常輕快,車廂里配備了電視、客艙自動噴淋滅火、空調等設施提高了車輛舒適性和安全性。姜桂起說,以前車少人多,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提倡“多拉快跑”,而現在則重視乘客體驗感,強調提高服務質量和車廂特色服務。“現在足不出戶,用手機就能查車到哪里了,不用在烈日寒風中苦苦等待。”姜桂起說。原來都是乘務員售票,當時更換打卡機時已經覺得很先進了,現在的打卡機更有了手機打卡支付功能,手機出示二維碼對準打卡機一掃,票就買好了,這在原來可是想都不敢想。
說起現在的變化,姜桂起分享了一件他年輕時遇到的事,90年的時候,在他駕駛的車廂中遇到了一位走丟的老人,當時通訊信息不暢,連電話都沒有完全普及,根本不知道怎么幫助老人回家。于是在下班后他和乘務員扶著老人,沿著2路線沿線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打聽,終于把老人送回了家。“當時遇到走失老人,全靠乘務員和駕駛員的兩條腿一張嘴,挨家挨戶打聽送老人回家。現在好了,我們公司形成了聯動機制,如果在車廂中遇到走失的老人,調度會通過智能調度系統給我們駕駛員發送提示信息,通過線路優勢及群體的力量一起幫忙尋找,而且現在車載監控清晰,很快就能幫助老人找到了家。”
1988年,姜桂起結束5年售票生涯學習了駕駛技術,走上了駕駛員的崗位。“成為駕駛員開車一直是我的夢想,所以當我真正的坐進駕駛室摸著方向盤時,激動的心情真的溢于言表。”姜桂起說。開車對于他來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每天都會早來檢查車輛,和乘務員一起把車廂打掃的錚亮,“老車型是木頭地板,時間久了木頭都翹起邊來了,我們就一起拿著工具修理平整。而且當時車少乘客多,為了趕里程我們駕乘人員經常連飯都吃不上,這圈跑完急急忙忙又投入到下一圈的運行當中。現在好了,每個場站都配備了職工食堂,車輛多了調度也會合理調整發車間隔,讓每位駕駛員都能吃上熱飯。”姜桂起表示。
每天開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姜桂起深深感受著公交車和城市的發展變化。“當時的路況、車況都不好,想要涼快只能打開車窗。”姜桂起說,那時不開窗車內又悶又熱,打開窗戶道路上又塵土飛揚,根本和現在沒法比。“當時夏天開車真是遭罪,本來天氣就熱,車上乘客很多都是到火車站的,行李很多烏壓壓一窩蜂的擁到駕駛員身邊,真想有個空調車。”如今,姜桂起當初的夢想早已成真。對于市民來說,乘坐空調車已是件很平常的事,出行線路也越來越多,不管是乘車環境還是便捷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歲月更替,光陰如梭。姜桂起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發展的巨變,更看到了青島公交行業加速發展的步伐。“最早時,公司車輛很少,等車的時間也比較長,車內座椅都是硬木板,靠著坐在上面很不舒服。”姜桂起說,如今,各廠家的公交車都在提升乘客的舒適度,不僅座椅越來越軟,更根據人體設計了使乘客坐姿舒服的座椅,越來越人性化。此外,在乘客身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車少,乘客出趟門大多“肩挑手扛”要帶很多行李,甚至還有帶活蹦亂跳的雞鴨出門的,一輛新車一年下來幾乎就“面目全非”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乘客輕裝上陣,不少乘客只拿著個手機,生活工作就都辦妥了。
“有幸能作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見證公交行業的變化,感覺很震撼,也很幸福。”至今,姜桂起已經在駕駛員崗位上走過了30年,安全行駛達百萬公里。他說,駕駛公交車行駛在青島的大街小巷,將南來北往的乘客平安送達,是一件無比驕傲的事情。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駕駛員的工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姜桂起對記者說:“我清楚的記得,88年我從事駕駛員崗位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是50元,現在工資不僅比以前翻了十多倍,各種福利待遇也在不斷提高,職工療休養、體檢、互助保險、配備全套的四季工裝,我們職工的幸福感在不斷提升,也不禁感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四十年,對于歷史長河而言,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就在這并不長的時間里,改革開放帶給交通行業的巨大變化,讓人自豪。每當有人問起,將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這條漫長、枯燥的駕駛員崗位有何遺憾時,姜桂起平靜地說:“想起來的只有快樂,沒有遺憾,只要自己還能干就一直會在駕駛員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