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顯果
(鎮平縣柳泉鋪鎮農業服務中心,河南 南陽 473000)
南陽位于南北氣候過渡帶,是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重要的農產品集中產地。近年來,南陽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發展,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先后出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實施有力的財政支持。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把智慧農業納入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作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產供銷全鏈條深度融合發展 ,促進全市全市農業信息化健康持續發展。雖然我市智慧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我市在“智慧農業”統籌發展的政策和規劃方面缺乏頂層設計,配套制度還不完善,如我市物聯網產業相關產業規劃中,物聯網項目重點在智能電網、節能環保、智能交通等領域,沒有實質性地涉足農業。需要不斷完善改進。
智慧農業的全面打造需要南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需要財政、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部門及全行業的共同推動。針對南陽自身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軟環境,適當拓寬智慧農業發展思路,重點從優化產業鏈布局、強化財政支持、深化產業示范等方向,逐步推進我市農業實現 轉型升級。重點結合全市“鄉村振興戰略”作戰方案,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示范鎮建設活動,發展社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加快推廣優良主導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蔬菜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擴大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循環節約等技術的實施規模,形成一批集成配套技術。重點支持實施滴灌水肥一體化、生態循環、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關鍵技術和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通過試驗示范,引導帶動農民科學選用優良品種,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發揮先進技術成果在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中的支撐作用。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生產主體由傳統“小農”生產,向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轉型升級,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規范化建設和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及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完善冷藏及冷鏈運輸等基礎設施。
一是支持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強化財政支持,加快工程推進。由政府引導、企業招商運營,園區以推進 農業現代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實施集約化、標準化、數字化生產與經管,聯動種業、種植、生產、倉儲、物流、 銷售整個農業產業鏈條的發展。二是健全市場體系。通過政策扶持、資金獎補等措施,發展農業會展經濟,加快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大力推進農產品連鎖經營和“農超對接”工程,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健全“菜籃子”產銷體系,加強“菜籃子綠色通道”管理。完善農產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資經營服務體系,降低農資流通成本。
切實把智慧農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對高端、高質、高效的集成智慧產業專項資金扶持力度。市科技局、工信局、商務局尤其是農業農村局 ,應建立專項工作推進協調機制,積極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科研院校、高技術企業開展合作立項,列入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科技 成果推廣計劃,統籌推進智慧農業建設項目,以便推動戰略性發展,形成高質量、高效益的新的增長極。
將智慧農業發展納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機構,研究確定智慧農業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各涉農主管部門根據自 然資源稟賦優勢、產業發展特色、上級扶持導向,認真調研、精心篩選,按照“儲備一批、上報一批、實施一批、補充一批”的思路,建立智慧農 業項目儲備庫。同時建立科技成果儲備推廣制度,加速水肥一體化等智慧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通過各種媒體、現場觀摩會、培訓班等多渠道宣傳農業人工智能裝備集成應用技術、推廣成功模式 和典型經驗,展示人工智能助農惠農的新成果,加強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裝備的能力水平,在全社會營造了 解、支持、應用智慧農業新技術的濃厚氛圍。
要在市級層面不斷出臺扶持智慧農業發展的財政投入制度,引導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智慧農業生產技術,政府可以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對于已經建成的水肥一體化設備,經政府組織專家驗收合格后,由政府出專項 資金進行補貼,補貼可采用全額補貼或部分補貼方式進行。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科技素質,使技術推廣由被動推 廣向主動引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