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軍
(濟南市萊蕪區大王莊鎮人民政府,山東 濟南 271119)
農業機械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業自身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改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用機械代替人工,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農產品質量,使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得到了全面、系統的發展與提高。同時,使用農業機械設備,能夠減輕對環境的破壞,有利于維持農業生態平衡,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要想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作用,需要實現農機與農藝的高效統一。但是,當前我國農機與農藝未能達到高效配合,適合不同區域機械化田間管理技術較為缺乏,嚴重阻礙了農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例如:進行農業耕作時,對于不同的地質地形,一般采取深松、免耕旋耕的方式進行作業,未能實現農藝耕作技術整合;在進行農業種植時,對于不同農耕物種類種植手法沒有進行明確的劃分,缺乏完善的農藝技術。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業耕作方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主要依靠人工,雖然近些年來農業機械化在我國有所發展,但是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隨著時間推移,結合實踐經驗不斷進行深入發展與探究。當下,我國農業機械設備產業發展較為受限,一些高水平、高質量的農業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自主創新、自主研發能力較差。很多農業機械企業在機械設備科研創新上投資較少,基本以國外產品作為樣品,進行模仿,自主研發力較差,影響農業機械化產業整體技術的有效提升,進行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逐漸像城市轉移,轉移到非農業化產業之中,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短缺,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極大的影響農業發展。同時,由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較為嚴重,思想較為傳統,對于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慢,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要想推動農業機械化的深入落實,應該始終秉持著創新的原則。首先,在新常態時代背景之下,農業發展有了更多的機遇,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阻礙農業實現結構優化,阻礙農業機械化的落實與發展,要找到這些不良因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得出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可以制定農業機械化相關扶持政策進行引導,以推動農業機械化實現深入的落實與發展;其次,需要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所以,應該從農業發展的整個產業鏈入手,從組織經營、生產耕作以及最后的產品銷售,都應注意方式方法,時代新常態,形成農業現代化產業鏈;最后,不斷提升農業機械產品的質量,是確保農業機械化得到深入發展的切實保障。應該以現代科技作為技術核心,同時順應時代潮流,將環保、綠色理念加入到農業機械產品設計之中,在提升行業整體經濟效益的同時,確保農業生態平衡。
在新常態背景之下,應結合市場經濟變化以及社會發展需要,適當的調整農業機械產業化結構。推動我國農機產品由中低端像中高端進行轉變;對農業機械化水平較差的區域進行重點扶持,擴大農業機械化覆蓋的范圍。
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之中。要想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全面推廣,應該構建農業機械化網絡平臺,擴大農機機械化宣傳平臺,讓農民認識到機械化生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加強對農民宣傳的同時,應該對農民進行機械化技能知識的講解與操作指導,不斷規范農業機械操作手法,更好的實現農業機械化工作的落實。政府加大對農業扶持力度,制定農業發展優惠政策,拓展農業資金籌集渠道。努力改進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政府應大力支持大學生投身農業事業,對大學生農業創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農業產業之中,不斷增強農業產業的人才力量,為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優秀人才支持。
新常態背景之下,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所以,應該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從組織結構、生產方式、營銷模式等對農業進行全面的整改,以適應新常態發展的需要,促使我國農業發展朝著精細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向不斷深入發展,實現產業化集中管理,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的深入發展,不僅能夠提升行業整體經濟效益,還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與農業發展之中,以實現我國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