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朝
(河南省禹州市畜牧服務中心,河南 禹州 461670)
畜牧養殖業是農業的支柱產業,在農業發展帶動下,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發展問題逐漸凸顯,如環境污染問題。畜牧排泄物為主要污染物,會對空氣、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甚至會導致人畜共患傳染病??梢?,對畜牧養殖業的污染與清潔生產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畜牧養殖業中畜禽的糞便、尿液等排泄物與尸體等物質,均可作為污染物,引發環境污染,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就此,養殖戶需明確畜牧養殖業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規避污染,保護環境,促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畜牧養殖業污染包括以下三種。
(1)農田污染。雖然養殖場畜禽的糞便可用于農田的肥料,但其中含有大量寄生蟲、病原菌等有害物質,如果不加以處理,直接施加于農田中,不僅會導致農田植物瘋長或倒伏現象,還會污染農田的土壤,為農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2)水體污染。養殖場排放的畜禽糞便與尿液,會引發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污染地下水與地表水,導致周邊水體發黑、發臭,影響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長,嚴重時會對水中生物造成致死性傷害。同時,污水會為病原體提供良好生長環境,一旦周邊居民應用污染水體,會導致人畜共患疾病,威脅人類健康。
(3)空氣污染。養殖場畜禽的糞便會在發酵作用下,釋放甲基硫醇、氨氣或硫化氫等多種污染氣體,這類氣體會在風的作用下擴散到周邊氣體,導致空氣的污染物含量超過環境承受力,引發空氣污染。空氣污染問題不僅會影響畜禽的正常生長,影響其健康狀況,還會對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甚至危害其身體健康。
針對畜牧養殖業的污染問題,養殖戶需引入清潔生產技術,嚴格控制污染源,減少環境污染,保障畜禽與周邊居民的健康,提升養殖場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為避免畜牧養殖破壞生態環境,養殖場需合理規劃養殖場地,將養殖場選在遠離居民集中的區域,通常規劃于城市或村莊生活區下風向60m外,與公路、醫院與鐵路等區域的距離需大于500m,并在養殖場配置清潔設施,盡量選擇與種植區靠近的位置,為畜禽的糞便或尿液提供消納空間。嚴禁在生活水源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建設養殖場。同時,為規范畜牧養殖業,相關部門需嚴格落實《禽畜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加強對養殖戶盲目圈養家畜的監管,實現依法治污,保障畜牧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畜禽的糞便等排泄物是導致污染的主要物質,養殖場需引進糞便無公害處理技術,通過污染源的控制,減少畜牧養殖業造成的污染。目前養殖場常用的糞便處理技術有三種:其一,燃燒處理,將糞便作為沼氣池的原料,與水、發酵菌混合,密閉處理后形成沼氣,用作燃料,實現污染源的開發再利用;其二,干燥處理,收集畜禽的糞便進行晾曬或發酵處理,將糞便的水分去除,干燥獲得的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其三,肥料處理,養殖場可將糞便進行堆積處理,通過生物發酵消除糞便中的有害物質,將其用作種植業的肥料。
同時,養殖場可通過微生態養殖基礎,分解畜禽糞便,實現無公害處理。例如,在生豬養殖中,養殖戶可通過微生態制劑制作發酵床,將其置于欄舍內,使生豬在發酵床內生活,不僅可實時分解生豬的糞便,改善豬舍的環境,也可簡化豬舍的清洗與清糞工作,提高生豬養殖效率。
針對畜牧養殖業的水體污染問題,養殖場可從污水產生和污水排放兩方面入手。在污水產生方面,養殖場需引入節水技術,如節水式畜禽飲水設備,減少養殖場產生的污水,節約水資源;在污水排放方面,養殖場可應用雨污分離、糞尿分離或清污分離等技術,清除污水內的污染物質,使其達到排放標準。同時,養殖場可將部分污染物較少的污水排放到生長植物的區域,利用植物生長作用,進行污水處理。
針對畜牧養殖場散發的臭氣,可通過化學、生物或物理除臭法處理,控制畜牧養殖業產生的空氣污染。在化學除臭法中,養殖場可在欄舍內放置木炭、煤渣等吸附劑,用于吸附臭氣,凈化欄舍空氣;在生物除臭法中,養殖場可利用蒼耳、艾葉與冬青葉等中草藥制作香料,用于熏蒸欄舍,不僅可清除臭氣,還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在物理除臭法中,養殖場可在欄舍周邊種植植物,用于防風,避免養殖場的臭氣傳播到周邊區域。而且種植的小灌木可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凈化養殖場的空氣,調節周邊的生態環境,控制污染問題[1]。同時,養殖戶需做好豬舍的清潔工作,每隔三到五天清洗一次欄舍的水溝部位,避免畜禽的糞便堆積發臭,定期清理欄舍的墻壁,保障欄舍的干爽與潔凈,實現除臭殺菌的目的。
綜上所述,畜牧養殖戶需明確養殖場產生的污染物,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實現清潔生產技術。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畜牧養殖場可引入養殖用地規劃技術、糞便處理技術、污水處理技術與臭氣處理技術,控制畜牧養殖業對土壤、水體與空氣造成的污染,促進其規模化與穩健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