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青,吳海龍
(福建省尤溪國有林場,福建 三明 365100)
我國是人口大國,這樣的實際條件下造成了我國人均森林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過去的森林經濟建設中,建設過程的粗放性和自由性較強,這樣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降低了國家森林的面積,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資源之間的壓力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國有林場應該著眼于現代國家森林資源現狀,在經營理念和措施方面結合生態理論思想進行創新,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森林資源,從而優化生態環境。
以福建省尤溪國有林場為例,討論其發展現狀。福建省尤溪國有林場建于 1963年7月,始名福建省林業廳尤溪經營林場,由尤溪縣城關林場、閩江造林局西洋林場合并而成,下設音頭、包溪、埔寧、城關、尤溪口、古跡口等六個工區。1970年7月,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該場納入兵團建制,場部被撤銷,工區改為四個連隊二個國有林經營所。1974年12月,兵團撤建。其中林業全場經營總面積為13403.6hm2,用地面積達13366.7hm2,占總體面積的99.7%,森林覆蓋率95.8%,綠化程度達到了96.3%。由此可以看出,其森林面積較大,能夠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另外其用材林面積占據總面積的77.07%,但是生態林面積只占了19.81%,這樣導致生態公益林占據面積較小,對于該林場的多經營項目開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結合該案例,森林面積占據較多,可以極大的發揮其綠化、空氣凈化的作用,但是生態林較少,對于林場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應該結合生態理論與當前林場發展中的狀況,決定林場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生態保護下國有林場的實際經營中,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相關的管理人員應當結合實際林場發展情況完善木材培育體系,在實際建設中,這種體系可以以木材功能進行劃分,并且以木材徑級進行木材培養,以便根據木材的大、中、小等不同的等級進行木材體系的劃分。隨著我國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的大力投入,國有林場經營中的單位生產力也在隨之提升,對于定向木材培育的計劃可以有效的實現,在木材培育體系設計過程中,管理人員應根據樹種的生長周期和多樣性建設健康、科學的可持續培育體系。
生態功能主要包括: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以及改善區域氣候和優化區域空氣等。林業建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生態效益。所以根據此背景,在未來國有林場的建設中,其管理人員應該對森林的生態效益問題進行著重關注,對其利用科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改善和提升,以科技為建設動力,加強林業建設中高技術的人才培訓,建設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管理團隊,對于林業建設的管理進行專業化和科學化,根據實際森林中林木結構現狀,調整森林建設中林木結構的多層次林業群落,優化植被結構,實現生態功能的完善設計,對于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設做出基礎的貢獻,保證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
林區的經濟發展是需要后備力量的融入才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這就需要建設林區的后備森林資源培育體系,該體系主要是在荒山或者沙漠等植被覆蓋率較少的地方進行建設,不但可以在當地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問題,也可以在適當的時間與條件下在該區域進行更新造林,使得綠化面積在這種地區也能有明顯的增長,改善植被較少地區的空氣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未來林業建設發展中,可以保證在這些地區也能完成高質量的森林資源建設,保證國家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國有企業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其經濟體系建設和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長期關系。林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優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的增長也可以使產業結構向某一個特定的方向發展,從而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產業結構也在不斷的進行優化。同時在國有林場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生態理念的實施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強水土保持的自然修復功能和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林場的實際情況,結合新時期的科學發展理念,從多方面入手進行經濟建設,促進國有林場的經濟發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