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貢山縣丙中洛鎮人民政府,云南 怒江 673502)
由于羊肚菌的實體機制的形成較為復雜,因此其子實體目前依然無法批量化的流水線生產,目前繁殖羊肚菌主要是利用半人工栽培的方式。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工作當中主要包括了田塊處理、播種方式、保育以及出菇等各種不同的環節,為了能夠提升羊肚菌人工繁育的質量以及效率,應當重視各個環節的有效性,同時做好外源病蟲害以及生理病蟲害的有效防控工作。
第一,人工栽培的菌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大田栽培在羊肚菌的育種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已栽培出有變紅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尖頂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粗柄羊肚菌與普通羊肚菌等品種。我國目前人工栽培出的羊肚菌當中主要是黑色品系,其中梯棱羊肚菌的產量是最高的,且穩定性與栽培面積同樣高于其他菌種;而六妹羊肚菌與七妹羊肚菌具備較大的開發潛力。
第二,菌種的分離。選擇孢子分離或是組織分離,還有基內菌絲分離等方式得到羊肚菌的純種,其中最為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就是孢子分離。菌種分離必須通過選取以及鑒定,同時在出菇試驗之后才可以大量的生產。組織分離處于20℃的氣溫條件下進行2d的培養便能夠萌動,在4d的時候便能夠初生菌落,于無菌環境中挑出菌落尖端完成純化培養以及擴大培養。
最后,生產菌種。菌種的母種選擇PDA中加入腐殖土作為培養基,菌絲能夠處于22℃氣溫中7d的培養之后長滿試管。母種的優良品質使菌絲能夠均勻的生長,初起時菌絲比較粗壯且潔白,爬壁力非常的強,在8d之后菌絲就會出現色素,菌落由黃色變為棕色。多數菌株在5天的培養之后便能夠產生菌核。初期的菌核是針尖樣的白點,之后是芝麻粒狀,顏色變為黃色之后轉為棕黃色。
首先,是菌種的制備。菌種主要包括母種、原種與栽培種。母種生長的最佳周期是7~14d,由于生產的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損耗,最為合理的栽植是16.5 支/hm2。而原種與栽培種是選擇15cm×28cm營養袋,一袋600g。原種與栽培種的實際生長周期是20d左右,當菌種在長滿之后,應當放置于4℃的條件下進行冷藏,時間不應當超過十五天。同時,根據制定的生產計劃選擇母種、原種以及栽培種等實際生產日期、數量與原輔材料。
其次,選地。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時候,選擇的地址應當是地勢平坦且交通便利的,同時有方便的水源,土質與透氣性等非常良好,這樣的土地更加適合羊肚菌的人工繁殖。而溶氧性比較差的黏性土則能夠將含沙量提高,而沙壤土便可以加入適當的腐殖質土。繁殖土地中含沙量應當保持在20%的范圍中,太低的含沙量會讓土壤出現板結,同時透氣性較差差;而太高的含沙量使得土壤的保水性比較差。選擇養殖土地的時候,不僅應當與田地選地相同,同時還需要林地要規整且樹木之間的縱橫距比較規整,這樣才能夠方便操作。
播種。在播種時數量普遍是在2250~3000kg/m2范圍當中。如果栽培的時間較為恰當,或者是林中土壤內含有豐富的腐殖質,便能夠把菌種量恰當的減少到1500kg/m2。將菌種慢慢的用手輕輕的揉碎,或者是利用粉碎機全部粉碎成顆粒,隨后在箱面上利用撒播的方法完成播種。隨后選擇釘耙抖土以及小型化的旋耕機進行10cm左右深度的旋土,以此來保證70%左右的菌種能夠被土壤全部覆蓋。
催菇。這個環節主要是進行營養、濕度、水分以及溫度等條件的相應調整,讓羊肚菌能夠從營養生長過渡到生殖生長階段。將外部的營養袋全部撤掉,用大水進行兩次的灌溉。隨后搭建小拱棚也或是噴灌,讓空氣中的濕度始終保持處于85%左右。同時還能夠將溫差控制在10℃范圍,對原基的形成造成刺激。在出菇管理的時候,應當保持平均氣溫處于10℃左右,從而防止羊肚菌在發生原基后,低溫狀態對于造成了凍傷傷害。發生原基之后,在空氣當中的濕度應當保持處于85%左右,而土壤內部的含水量應當低于25%,然而應當此時應當確保土層的外表面保持濕潤狀態。
最后,采收階段。在羊肚菌子囊果停止生長的時候,其脊和凹坑有鮮明的棱廓,散發香味,且肉質肥厚的時候就是采收的最佳時期。在采摘的時候,利用小刀于羊肚菌兩側的45°位置斜切,也可以用手捏菌柄隨后輕輕的搖晃。將羊肚菌的菌柄當中全部的泥土清理干凈,確保羊肚菇表面清潔。
綜上所述,由于羊肚菌有極高的藥用以及食用價值,且其不易大批量的生產,因此對于人工育種以及人工種植的要求較高,在育種與人工繁育的時候,應當充分地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合理規劃繁殖工作,確保羊肚菌能夠高品質的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