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迎先
(南樂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濮陽 457400)
水稻,作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一定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提升產量,才能滿足我國及全球的需要。但在目前的種植中,因為部分不科學的技術方法,使水稻在生長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其產量,更不能要說高質量了。因此,要結合實際的情況,了解到土壤的營養狀態,然后進行分析,找到并運用科學的、合理的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益。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農業中已經運用了機械手段去播種,旨在提升其產量,但是,卻沒有做到普及。在一些地區還一直沿用這人工栽培,那么速度自然無法與機器相比,產量并不理想。同時還有人工機械同時使用的情況,但這種方式會造成栽培深度不同,在日后澆灌與施肥等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造成產量不足,效益低。同時,在品種選擇上也沒有經驗,總是跟風,沒有注意自身這片土壤的情況,所以容易低產。在播種的時候也沒有注意到時間統一,間隙也不同,所以在生長時不均衡,不利于控制澆灌水量,造成減產與低質量。
插秧的時間一致,才能使其成長均衡,有利于保持稻田整體土壤控制,提升種植效益。所以,需要選擇好時間與溫度,保證環境適宜,用機械化手段去減少插秧的時間差。避免了因為水稻插秧不統一,而使工作量增加,不利于整體稻田的管理。在使用機械設備的時候,種植人員要熟練使用,將秧苗們一次次地傳送到指定位置,并同時進行插秧。在這種不斷重復的操作中,一定要控制好機器,完成統一的插秧工作,為日后的效益提升做出基礎貢獻。
只有挑選到好的水稻種子,經過科學育苗,才能在后日提升產量與質量。所以在挑選的時候,要注意種子對水量變化的適應需要,還有防病的能力,以及是否完好等情況。這樣挑選出來的種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潛能,才能更好地生長,保證了水稻的順利產出,提高了種植效益。
過去的時候,對于水稻的管理可以說是散養,沒有重視參與其生長過程,所以遇到病蟲害或天氣的影響時沒有得到及時的保護,產量隨之下降。所以,在農業技術發展的前提下,要大力開展稻田的管理與養護,保證其健康成長。在管理中,要引導新的養殖模式,利用生態系統,養護中,配合養魚等方式,注意提升其抗病能力,減少農藥使用量等。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結合自身土壤的情況進行改進,給水稻的產量與質量提供保證。
對于農作物來說,病蟲害是影響是最大的,要加大防治力度。通常在初期的時候,都是比較容易防治的,但是如果沒有加以重視的話,那么會越來越嚴重,造成泛濫。所以,要利用高科技的辦法去防治,運用適量的農藥,把病蟲害扼殺在萌芽階段,同時又不會對水稻造成威脅。同時,要多了解水稻常見的病癥,盡量在種植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出現了生病的水稻時,要及時將其拔除,不要使病癥擴散。對于成片的水稻生病時,要尋求農業部門的幫助,借助技術支持去治療,保證產量的穩定,提升種植效益。
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為了增加產量,需要進行施肥,給其補充營養。那么在施肥前,先要了解土壤的真實情況,進行科學檢測,根據水稻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化肥。在成長中的每個時段都要進行土壤地檢測,隨時更換化肥種類,保證其營養均衡。施肥的時間,應由水稻成長情況來決定,所以一定要注意觀察,不能過早、過晚。太早使其生長太快,苗的質量不均; 太晚的話則會營養不足,患病率提升,導致產量不足。選擇好了時間,在施肥前清除田間的雜草,然后要注意用噴施法,使水稻均衡吸收營養,保證了其口感,提高了種植效益。同時還要注意施肥的用量,不要過量燒壞小苗,也不要少量使營養不足,要做到化肥與有機肥的合理搭配,使水稻獲得豐富的營養。
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除了要注意播種時間以及化肥的合理使用,還需要掌握好稻田澆灌時的水量與次數。不要盲目地去澆灌,想增產而加大次數,這樣的話反而會增加水稻生長的壓力,不利于土壤的環境養護,而且還浪費了水資源。這就需要先知道稻田的含水量,從而確定真實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判斷,并開始澆灌。要估算出大致的澆灌總量,合理規劃次數,保證水稻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旱不澇,提升抗病蟲害的能力。不要偷懶,一次澆灌過多的水量,便放任不管,導致水稻大澇,影響了其產量。要運用現在科學的間歇性澆灌法,結合土壤的濕度,安排好次數,既滿足水稻的需水量,又能節約水資源。使水稻健康成長,自然就提高了其種植效益。
可見,要想提高水稻種植的效益,一定要保證其產量與質量。所以在種植的時候,需要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對播種時間進行選擇,注意土壤的營養情況,適當施肥,安排好澆水量與次數,做好病蟲害等多方面的管理。使水稻在最佳的生長環境里,吸收足夠的營養,有產量與質量方面共同提升,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提升種植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