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博衍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負責人表示,世界各國必須在未來兩年為大自然達成一項新協議,否則人類可能是第一個記錄自身滅絕的物種。
在一次討論生態系統崩潰的重要國際會議召開之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執行理事克里斯蒂安娜·帕斯卡·帕爾默(Cristiana Pasca Palmer)表示,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應該向他們的政府施壓,敦促他們在2020年之前制定出宏偉的全球戰略,達成新的全球協議,以保護對全球糧食生產、清潔用水和碳封存至關重要的昆蟲、鳥類、植物和哺乳動物。該公約的196個成員國于2018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會議,就管理世界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的新框架展開討論,也揭開了未來兩年談判的序幕。
帕爾默說:“生物多樣性喪失是一個無聲殺手。氣候變化與其不同,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影響則沒有那么明顯,而當你感覺到事情正在發生時,可能為時已晚。”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形式各樣、相互作用的生命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多個層次,首先是基因,其次是單個物種,然后是生物群落,最后是整個生態系統,如森林或珊瑚礁。在這些生態系統中,生命與環境相互作用。沒有生物多樣性,人類就沒有未來。
研究人員將野生動物的大規模喪失稱為“生物滅絕”。如今,物種的滅絕速度被認為是人類主宰地球之前的1 000倍,這可能比6 500萬年前巨型隕石毀滅地球的速度還要快。一些科學家認為,地質史上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已經開始。氣候變化是可逆的,盡管這需要幾個世紀或者幾千年的時間,但物種一旦滅絕,就再也回不去了。
環保人士迫切希望達成一項與巴黎氣候協議同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協議,不過到目前為止,雖然科學家說它對人類構成了同樣的威脅,但獲得的關注卻極少。
最近的兩項分別于2002年和2010年達成的生物多樣性協定均未能阻止自恐龍滅絕以來地球上最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
這一問題在政治上也未引起足夠重視。與氣候峰會相比,參加生物多樣性談判的國家元首寥寥無幾。美國更是在特朗普上臺之前就拒絕批準該條約,只派遣了一名觀察員參加。
總體情況令人擔憂: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化學污染和入侵物種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率已經很高,而且在未來30年內還將因為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而繼續加速。到2050年,非洲預計將失去50%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亞洲漁業將徹底崩潰。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喪失會降低地球吸收碳的能力,造成惡性循環。
不過,帕爾默認為還有一線希望:幾個非洲和亞洲的物種數量已經得到恢復(盡管大多數仍在下降),亞洲的森林覆蓋率增加了2.5%(盡管其他地區的降低速度更快了),海洋保護區也進一步擴大。
2018年10月,聯合國最頂尖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機構與科學家舉行了第一次聯席會議。他們發現,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如森林保護、植樹、土地恢復和土壤管理,可滿足多達1/3的碳吸收需求,從而將全球變暖參數保持在巴黎協議框架內。今后,聯合國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兩個部門應聯合進行評估。
帕爾默指出,雖然某些國家在政治上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發展態勢,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成為第一位提出必須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才能解決氣候問題的世界領導人,該問題將列入下一次在法國舉行的7國集團首腦會議議程。
帕爾默說:“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大家都保持善意。情況仍在我們的掌控之下,但采取行動的機會窗口正在縮小。我們需要更高層次的政治和公民意志來為自然提供支持。”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